在霞浦的海岸线上,有一所这样的校园——没有分数竞争,只有被重新定义的成长刻度。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林文强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恒爱如春,润泽生命”的办学理念化作具体而微的教育实践,为特殊儿童筑起一座幸福的成长乐园。 初到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时,林文强面对的是一所设施陈旧、师资薄弱的校园。许多孩子因自卑不愿与人交流,躲在教室的角落啃指甲或发呆。他提出了“打造春天般校园”的目标,从环境改造到人文关怀,亲力亲为推动每一个细节落地。 他带头拆除校园里冰冷的铁栅栏,换上充满生机的绿植围栏;把孩子们的绘画、手工作品装饰在校园的走廊文化墙上,写下“你画的太阳真温暖”“这只小兔子像在笑呢”等暖心评语;为满足脑瘫孩子的需求,他多次对接施工方,调整楼梯扶手、降低洗手台高度,反复测试轮椅通行的顺畅度。他让校园的每一处都充满关爱。 为让爱延伸到家庭,林文强建立“校长带头家访”制度,要求班子成员每月至少家访3户,自己更是把周末时间都花在家访上。去年寒冬,他得知重度智障学生小宇(化名)家在偏远山村,家庭十分困难后,连夜整理自家孩子的旧棉衣、书籍,第二天一早驱车2小时赶到小宇家,还送上学校教师募捐的生活费。小宇母亲哽咽着说:“您比我们当家长的还上心。” 面对特殊儿童个体差异大的难题,林文强率先提出“一生一案”个性化教育理念,顶住师资紧张的压力,组建由特教教师、康复师、心理辅导员、家长组成的“四方评估小组”,对每一名学生进行能力评估——从认知水平到肢体协调,从语言表达到生活技能,都逐一记录、反复研讨。针对无法到校的重度残疾学生,林文强带领老师“上门”服务。霞浦县多山区,有些通往学生家的道路不好,碰到下雨天车开不上去,他就和老师一起扛着教具、康复器材步行。截至目前,他带领团队累计送教覆盖全县13个乡镇街道,让30名重度残疾学生“一个都没落下”。 为打破传统特教课程“重康复、轻发展”的局限,林文强校长带领教师团队开启课程创新之路,赴福州、厦门等地的特教学校取经。最终,研发出“康复+融合+社团+微光+自立”五位一体的多样态课程体系,把“叠被子、煮面条、识别公交站牌”等生活技能纳入课程,搭建了“模拟家庭”“模拟厨房”,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现在校园里,每天都能看到孩子在社团活动中忙碌的身影:烘焙社团的孩子在老师指导下做饼干,种植社团的孩子在校园菜园里浇水,舞蹈社团的孩子在阳光下排练——这些正是课程创新最珍贵的“成果”。 林文强深知,特殊孩子不该被“圈”在校内,更应融入社会。他积极推动校际融合,与5所普通学校建立试点,开展“手拉手”活动,让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游戏。通过举办年度“融合艺术节”,构建“开放日”“爱心陪伴”等机制,让更多人了解特殊儿童的生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累计吸纳社会捐赠超200万元,志愿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 从教30余年,林文强用爱与责任,让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从一所普通特教学校,成长为“福建省教育科研基地校”“福建省课程改革示范校”,连续两届被评为“福建省文明校园”。面对荣誉,他总是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孩子们能自信地笑、能独立地生活,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这位特教领域的“点灯人”,正以持续创新的教育实践,让更多“折翼天使”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 □闽东日报记者 张颖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