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走进古田县鹤塘镇溪边村,沿着蓝溪穿行于古厝与廊桥之间,感受宁静与祥和。经过蓝溪桥,纳凉的村民们向记者赞叹道:“如今,推开家门就是干净的村道和清澈的小溪,我们的古村真是越来越美了。”这份由衷的赞叹,正是溪边村近年来蝶变新生的生动注脚。 溪边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早在三千年前便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村内至今留存商周古遗址。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曾于蓝溪书院设坛讲学,“朱熹一日教九斋”的佳话流传至今,其赠予陈氏的赞言仍珍藏在宗祠内,无声诉说着文脉绵长。 依托这份得天独厚的文化积淀,溪边村坚持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深入挖掘、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村庄焕发生机活力,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传统古村落、全国森林村庄、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溪边村“蓝天碧水青山常在”的生态画卷,源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久久为功。该村聚焦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与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公路拓宽、污水处理等工程,并精心建设凤凰山、太极、印石三座森林公园,全力守护古树名木资源。同时,修建防洪堤,做好河道清淤工作,科学投放鱼苗10万尾,着力构建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为可持续发展筑牢绿色根基。 和美乡村建设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带动。溪边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行“网格化+门前三包”环境治理模式。有效凝聚村委会、群团组织合力,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组织志愿者投身环境综合整治,村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步入蓝溪红酒业有限公司酒厂,工人们正专注地进行踩曲、晾曲等传统工序。该企业坚守祖传酿造技艺,精选手工秘制红曲、生态糯米、天然弱碱性高山泉水等上乘原料,匠心酿制窖藏精品“陈峭老酒”,成功打造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科技示范基地”,为弘扬福建红曲酒文化注入动能。 在积极培育酿酒、制曲、药材加工等“乡村工匠”特色产业的同时,溪边村还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种植,精心培育“清梅占”等茶叶品牌,有效拓宽了村民“家门口”的就业增收渠道,夯实了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溪边村高度重视以文化人,创办村老年大学,开设舞蹈、器乐、书法等多元课程,定期举办诗词书画摄影创作活动,为村民搭建起互动学习、传承文化的优质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沃土焕发活力。在孝老食堂里,普法志愿者定期开展宣传活动,向老年人普及防范电信诈骗、法律援助等知识,倡导文明理性化解矛盾纠纷,有力推动法治精神融入基层、深入人心,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和群众法治素养。 环境整治展新颜,产业发展促振兴,文化铸魂传薪火。展望未来,溪边村将不断巩固拓展全国文明村镇建设成果,奋力谱写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篇章,让千年古村在新时代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文明之光。□见习记者周士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