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古田县计生协联合县教育局开展2025年古田县青春健康师资培训。中国计生协青春健康国家级培训师汪淑霞围绕青春健康“沟通之道”,通过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沉浸式教学,围绕迎接青春期、社会性别、人际交往、性行为与决定、预防意外怀孕、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等多个主题,指导学员提高青春健康授课技巧。这场培训,是该县推广青春健康教育的一个缩影。 长期以来,两性健康话题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形成无形的壁垒。家长“不会教、不敢教”,学校“教不透”,社会“教不专”,导致青少年性知识匮乏,最终以人工流产、性病感染、性犯罪等代价为沉默买单。 面对性教育困境,古田县以青春健康“沟通之道”项目为支点,打出“协同攻坚、专业赋能、精准施策”组合拳。 多部门协同作战,打破“单打独斗”困局。古田县计生协联合教育局、卫健局、妇联等部门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建立青春健康教育联动机制,形成“党委政府支持、计生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从政策制定到资源整合,从课程设计到师资培训,各部门协同发力,为青春健康教育注入系统性动能。 专业化师资建设,破解“人才匮乏”难题。古田县创新“全域招募+立体化训练”模式,面向社会招募具备教育、医疗、社会工作背景且热心青少年成长的志愿者,组建百人青春健康志愿者队伍。通过国家级师资培训、情景模拟实训、案例研讨等环节,志愿者从“不敢开口”到“能教善导”,逐步成长为青春健康教育领域的“行家里手”。 作为幼师出身的志愿者,郑淑惠首次参与试讲时,仍沿用传统教育“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课后反馈显示“互动性不足”“案例代入感弱”。复盘后,郑淑惠意识到,青春健康教育需要让家长成为课堂主角,而非单向输出。 在专家指导下,郑淑惠转换授课方法。再一次试讲时,她不再直接讲授理论,而是引导家长开展参与式讨论、鱼缸式演练。结合现场的反馈,她关注演练中表演者的每一句话,注重挖掘表演者的心态和言外之意。演练中,家长演绎母子争吵场景,她敏锐捕捉到扮演母亲的家长频繁使用“你必须听话”的专制性语言,即刻暂停并抛出问题:“这句话会激发孩子哪种情绪反应?”一位参与家长坦言:“当自己站在孩子角度重复‘必须听话’时,突然理解了孩子的叛逆。”课后,家长们特意留下交流:“这种让我们自己发现问题的方式,比单纯说教管用得多。” 精准化课程设计,直击“需求错位”痛点。通过600份调查问卷,全面摸清家长对性与生殖健康的认知盲区与实际需求,根据中小学不同年龄特点,设计涵盖“理解青春期”“预防意外怀孕”“社交安全”等6大主题的情景案例库。 为精准提升培训质量,古田县青春健康“沟通之道”项目在每期培训的第一主题与第六主题环节均设置“前后测问卷”。通过对比培训前后的问卷数据,项目组动态评估家长对性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沟通敏感话题的信心指数及能力变化,并据此动态调整案例,确保教学内容“接地气、有实效”。 一年来,该项目累计开展7期42个主题培训,覆盖家长2100余人次。通过问卷追踪发现,参与培训的家长有效实现性话题脱敏,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与孩子沟通敏感话题的信心与能力都得到明显提升。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索”,家长参与热情持续升温:玉田中学初一学生家长魏女士在浏览项目公众号后,主动联系工作人员报名培训,并申请加入推广团队:“我想先提升自己,再带动更多家庭受益。” 古田县计生协工作人员介绍,青春健康“沟通之道”项目旨在通过培训提升家长与青少年沟通的技巧,帮助青少年获取科学知识、养成积极的态度、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2025年,在城区持续开展家长培训的同时,古田县计生协还计划面向乡镇启动“送课下乡”活动,让青春健康教育惠及更多留守儿童与山区家庭。当科学知识打破沉默,当沟通桥梁跨越代际,这座闽东小城正以“沟通之道”为笔,书写关乎未来的民生答卷。 □本报记者黄楚妍通讯员黄晓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