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鼎市前岐镇西宅村两委接到村民反映,村内路灯损坏,影响夜间出行。村两委迅速响应,当天即组织电工完成故障检修、恢复照明,这一高效处置获得村民广泛好评,也是西宅村基层治理成效的生动缩影。 穿过姚矾公路,西宅村13个自然村如珍珠般散落山间。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村两委班子软弱、人心涣散,群众有事不愿说,说了没人管。2021年,该村组建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通过锻造队伍、头雁引领、培育后备力量、凝聚干群合力等一系列有力举措,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们将西宅村划分为5个网格,每个网格指定1名村干部对接,并建立了完善的村民诉求反馈机制,确保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得到处理。”西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道秩介绍,村里把党员干部分散到各网格,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热心村民代表的积极作用,主动深入群众,面对面倾听民意、了解民情,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借助“小微群众监督群”这一平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我们还组建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春节期间,组织党员为困难群众送去油、米等生活必需品,拉近党群关系。”王道秩说。 解决了“急难愁盼”,更要治“发展之痛”。针对村庄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欠佳等发展短板,西宅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通过“一事一议”等项目,完成了谢炮尖、占望底、焦坑等片区的道路硬化与改造工程,山河溪、横溪等片区路灯建设,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村里还着力推进主干道修复、供水供电、污水处理设施等建设,垃圾分类点井然有序,房前屋后种上各色花草,面貌焕然一新。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前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世銮表示,近年来,西宅村立足实际,逐步形成了“红色研学+国防教育+农耕文旅”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西宅村是远近闻名的苦柑之乡,其产出的优质苦柑在闽浙边界颇具盛名。为做强苦柑这一优势产业,西宅村积极推进苦柑基地建设,引导农民进行规范化管理,推广无公害绿色种植技术,使得苦柑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截至目前,苦柑种植面积已达600余亩,覆盖近300户农户,荣获福建省2022年“一村一品”专业村。 同时,西宅村还积极推进西宅苦柑分拣车间建设,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引导村民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为苦柑“代言”,并于去年12月顺利举办首届苦柑采摘节暨“我在前岐有棵果树”活动,现场发布农耕文旅项目,开展电商宣传、果树认领、苦柑认购、亲子采摘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果农增收。 更妙的是“红色+绿色”的双重赋能。革命先烈王宏文故居修缮一新,青瓦白墙下,泛黄的文献诉说着革命岁月;挑矾古道上,研学团队重走先辈之路,在身体力行中感悟革命艰辛;军民融合实训基地里,“民兵训练体验营”“少年军校”等特色课程,吸引一批批学生沉浸式体验,让红色基因在汗水中扎根……截至目前,王宏文会议旧址、挑矾古道红色路线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军民融合实训基地为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农耕文旅带动10户村民年增收1万元以上。 “我们将联合科研院校持续优化苦柑产业,培育返乡能人,引入专业团队,让‘红色研学+农事体验’新产业、新模式更成熟,带动乡村振兴。”宁德市驻西宅村乡村振兴指导员胡道勇说。 □闽东日报记者 陈容 通讯员 王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