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屏南县交通运输局青年干部张元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名陌生的血液病患者送去延续生命的希望。他以平凡之躯完成了一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成为屏南县首位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我省第504例、我市第23例捐献者。 “基因匹配率极低,配型成功就像获得一张生命盲盒中奖券。”早在学生时代,张元健就通过教科书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和移植。2019年8月16日,张元健在参与无偿献血时登记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彼时,他只是怀着一个简单而纯粹的想法:“如果真的有人跟自己匹配,也许就能救人家。更多人入库能增加那个不幸之人得到‘重生入场券’的机会。”就是这个“十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在六年后让他的“生命盲盒”开出了最有意义的“生命礼物”。 今年3月的一天,张元健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那一刻,正在上班的他手指突然僵在了键盘上。“像被命运轻轻点中了肩膀”,一场奇妙的缘分就此展开。尽管内心充满紧张和不安,张元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却油然而生,“心跳偶尔抢跑,但更多时候,身体里仿佛住进了一个小太阳,想到远方有人正为这场‘生命的考试’拼命复习,我的血从此要带着两个人的希望流动。”张元健暗暗为自己鼓劲:“加油。” 戒掉熬夜习惯,每晚10时前睡觉;不再饮酒,严格控制饮食……在接到高分辨采集及体检通知后,为确保捐献的顺利进行,张元健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希望以最佳的身体状态迎接捐献。 与调整作息并行的还有心理压力。张元健查阅大量科普资料,了解到动员剂可能会带来腰酸等短暂不适,隐隐有些担忧,但一想到“远方有人正在生死线上等待你的帮助”时,所有的顾虑都变得微不足道。原计划高分辨血样采集和体检血液采集同天进行,但张元健却出现了低血糖现象,他不得不临时补充能量,重新采集,体检也因此改期。这些“意外”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反而让他更加坚定捐献的信念,希望“尽己所能为这位素不相识的患者遮风挡雨,帮助患者家庭渡过难关”。 “有一个人生病了,现在爸爸有机会救他,那爸爸要不要去?”张元健问女儿。 “要去,救人很重要的,每个人命只有一条。”女儿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一刻,看着小小的女儿响亮而坚定的回答,张元健心中的能量再度升级加满。捐献过程中,张元健不仅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单位领导和同事也纷纷为他点赞,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4月18日,在爱人的陪伴下,张元健前往采集医院签署捐献同意书,开始注射动员剂。4月22日,张元健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采集当天,一封患者的亲笔信送到了他的手中,信中写道:“你像孙悟空一样充满正义感,像保尔·柯察金一样坚强勇敢。为了捐献,您经历了很多,像一个无畏的战士没有退缩。您是我生命中的一道光,给予我重生的机会。我也会像你一样,给别人送去希望。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加入到帮助他人的行列。” 张元健的捐献不仅为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也让更多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和安全性。“在现代技术下,外周血采集占比99%,和献血差异不大。动员剂的短期不适,远小于患者化疗痛苦的万分之一。”张元健希望更多人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行列,“让自己平凡的血肉,有机会参与另一个生命的重启”,用爱心传递的方式让生命接力前行。 □闽东日报记者陈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