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承东 其实,明朝廷重兵于闽东,都与倭患有关,有史可循的,分别是洪武时期与明中后期。明时,倭寇一直是福建的一大战患之源。据《明代倭寇史略》统计,洪武年间,倭寇侵扰中国沿海总计44次,其中洪武三年(1370年)至洪武五年(1372年),倭寇就曾三犯闽东。洪武五年(1372年)六月袭扰福宁县(今霞浦县)尤为惨烈,倭寇前后杀掠居民350余人,焚烧庐舍千余家,劫取官粮250石。到了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江夏侯周德兴奉檄建“福宁卫大金守御千户所”,也就是遗存至今的大京古堡,是明初福建沿海抵御倭患的重要海防要塞,名列福建十二“千户所”之首。这是明朝重兵于闽东的初次记录。 在明代中后期,倭寇更是猖獗。当时宁德县县治临海至官井洋。沿海的村庄,从一都至八都,那些孤立于大陆的岛屿,常常是倭寇的藏身处。他们出没于海上,劫掠船只,侵扰村庄。蕉城漳湾的横屿大捷,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农历八月上旬,戚继光率兵6000人入闽,督府中军都司戴冲霄率兵1600人佐之。在收复被倭寇攻陷的宁德城后,戚家军即抵漳湾,一举歼灭盘踞横屿岛的倭寇近2000人。这是明朝廷重兵于闽东的又一纪录。 这一时期,明朝廷在中国沿海,构筑了以卫城、所城为骨干,堡、寨、烽火台等为分支的军事工程设施,以防备倭寇的侵扰。2020年初,在漈山之上的猴盾村营岗自然村发现了一处古寨堡遗址。当地村民称为“猴盾营岗寨”。“营岗”地名的来历,与驻军营地有关,与寨堡岗哨有关。该遗址建在一个独立的小山包顶部,视野开阔,可见闽坑到福岭岭头这一线,翻过福岭头便是福安地界。猴盾营岗寨处于距福安宁德县界不远处,为防御倭寇传递消息之用,应为明代中后期建设的海防设施之一。 但在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通过与日本建立勘和贸易的方式,来满足各自的利益需求,有效地解决了洪武时期遗留的倭患问题,倭患为此大为减少。据《明代倭寇史略》统计,永乐年间倭寇侵犯中国沿海仅有27次。而依据格恩的《明代倭寇侵扰沿海各地年表》统计,永乐年间倭寇入侵中国沿海的次数更少,仅21次。永乐王朝合计有22年,按此统计,倭寇在永乐年间,平均每年袭扰中国仅约一次。在这一时期,宁德及周边却发生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军事布防。据史料载,在元代,宁德和福宁州两地仅有驻军4处。但到了永乐初年,福宁及沿海周边县的驻军猛增到16处。永乐元年(1403年),建宁卫总兵刘邦彦又奉命到福宁、宁德及周边县剿灭属于临济宗的佛寺。 福建官场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大地震。朝廷高官刘贞、周新、郑和和胡濙先后到福建“调研”。有明史研究学者在明淡迁《国榷》《明神宗实录》中发现,永乐四年到永乐十年之间,福建省官场上先后有11个大员倒台,福宁州(县)与宁德县亦有100多名官员被处置。其中,在地方县志中,宁德历任知县共有190多人,都有名有姓,唯独明永乐初年间的三任知县姚某、李某、包某有姓没名。尤其是永乐五年,郑和奉徐皇后临终所托,送一千尊铁佛到支提寺,就更显得诡异、神秘。 已故的中国明史研究会会长商传先生认为,这个现象证明,这个地方在当时一定有一个特殊的政治环境。哪种政治环境呢?我们现在有据可查的政治环境只有一种,就是过去在这一带,在地方上,包括在佛寺,他们很多人跟建文帝的关系比较近。你要知道,在永乐初年,不仅是建文帝,即使是读方孝儒的书都是要判罪的,就是跟建文帝有关的所有的事情都会获罪。所以那个时候,如果你跟建文帝有关系或者你跟建文帝的近臣有比较近的关系,都有可能出事。 香积寺不是“庵”,但在这里修行的都是比丘尼,也就是尼姑。不知何因,在闽东的佛寺里,这是个很普遍的现象。我们来时,这些尼姑从佛房的阁楼给我们很虔诚地奉上了一座“万岁”神祇牌。她们说,这神祇牌是祖上留存下来的,是镇寺之宝。这神祇牌宽近一手掌,高有二掌。上书“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 “万岁”神祇牌现象在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中也都存在。每一种的存在,虽都脱离不了“忠君”的轨迹,但都有各自不同的忠君的说法或传说。在闽东广为流传着这样的线索,一个落难的皇帝带着部分的大臣与宠妃逃亡到了宁德,皇帝病故后,这些宠妃散落宁德各地,削发为尼,秘密制作了“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神祇牌来祭拜,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有学者认为,宁德发现的这些神祇牌有她独特的地方:一、这些尼姑庵选址地点都在古官道隘口或两侧;二、传说中的主人公都是落难的皇帝与削发为尼的妃子;三、神祇牌留存至今,都说秘不示人,这说明了她们都有不想为世人知的隐秘性;四、发现有“万岁”神祇牌的寺、庵名,大都与南京的重要寺庙相同。如周宁的白云庵与南京栖霞山白云庵,八都的香积寺和南京的香积寺,福安的清凉寺与南京的清凉山、清凉寺。或许,主人与南京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纠结,也或许这种同名的寺庙在中国比比皆是。 史书载,建文帝是个用情很深的年轻帝皇。当他年仅14岁时,父亲朱标身长巨瘤,痛不欲生。朱允炆日夜伺候。朱元璋病危,性情暴躁,旁人不敢近身,唯有朱允炆贴身守候,无怨无悔。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年仅18岁的朱允炆隆登皇位,意气风发,也充满了对异性的渴望。有明史学者在宋端仪抄录的《立斋闲录》中发现有这样的记载“(建文帝)居丧未及一月,便差内官往福建、两浙选取女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建文帝即位之初,便派人到闽浙选妃子了。 福建闽东北依山傍海,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历来盛产美女。北宋时期,蕉城漳湾南埕村有一名叫林贞的姑娘,就被宋神宗选中进宫,宠封贤妃。而在二十二都洋中陈山下(今东山村),也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建文元年,建文帝就在他老师周斌的老家——洋中东山村选了个陈姓姑娘,宠封贵妃。建文四年(1402年)初,在燕军攻入金川门之前三个月,建文帝命郑熙率三千御林军,把陈贵妃护送回宁德原籍。出于安全考虑,郑熙先后把陈贵妃隐藏在周墩浦源仙凤山白云庵、七步镇胜福寺、福安市溪潭镇清凉寺(原叫清凉庵)、宁德县石后乡小登广菜堂(尼姑庵)和八都镇漈山香积寺出家。陈贵妃每到一地,出于对南京帝都与建文帝的思念,她都会做两件事:一是把庵名寺名改为与南京寺名一样,二是设立“万岁长生牌”以寄托思念建文帝之情。 历史的真相从来都是后人说的。你看到的真实或许已经是经过后人无数遍加工的“真相”。由于明人对建文帝出亡之事噤若寒蝉,唯恐避之不及,自然也就无人敢去如实记录或搜集这段史实了。有关于建文帝踪迹的史料更是被朱棣删除或篡改,历史的真相难以还原。而那些惊天动地的曾经往事或许只能以百姓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渐渐地就变成了民间传说,或野史,以致代代相传,添油加醋,离历史的真相同样也是渐行渐远。但在史学与考古几无定论、无从下手的时候,田野调查、口述资料或许是链接碎片化历史的神奇之手,把田野调查、口述资料记录下来,就是记录了追溯历史真相的蛛丝马迹,就是为了将来某一天的“云开雾散”。 从香积寺的废墟俯瞰漈山村口,有一棵老枫树矗立着,虽然有几百年的年轮,但依然枝繁叶茂,苍劲如一个尊者,肃穆而又沉默。风吹过,树叶沙沙,似乎就是它的喃喃自语。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那城隍爷“威灵公”——我是谁?那香积寺下的“暗室高僧”——我是何方神圣?那飞檐走壁的僧兵——我们为何与朝廷军队浴血奋战,最后寺毁人亡?那比丘尼秘藏神祇牌——是为了思念多情的仁君?或许,就如这片废墟,其实这一切都是虚无……那历史已成碎片,就如九月的枫叶,红颜一秋,终要落地,成一地碎叶,最后腐殖土里。所谓片片枫叶情,那也只是为了抚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追思罢了。 因为是历史的悬案,那就让它成为悬案……这才有念想,有了念想,某一天,你就会突发奇想,去漈山看看吧,那里有古寺、有古石阶、有古枫叶、古村、古道在等你……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