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秋的清晨,凉意渐浓,寿宁县检察院“检助廊乡”司法救助办案团队(以下简称“检助廊乡”团队)成员又一次踏上下乡走访之路。他们车上备着厚厚的案卷,要到清源镇核实一个新申请的案件当事人是否符合司法救助条件。 这支成立于2023年的特殊检察团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行程。他们的使命,是让司法之光穿透生活的阴霾,温暖每一个困境中的家庭。 主动救助 为受害儿童撑起保护伞 那是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检助廊乡”团队成员第一次走进小芳(化名)的家。小女孩蜷缩在角落,手里紧紧攥着衣角,眼神躲闪。昏暗的屋里,只有她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孩子晚上总是做噩梦。”奶奶抹着眼泪说。小芳被侵害后,让本就靠低保维生的家庭雪上加霜。“检助廊乡”团队成员坐在小芳身边,没有急着问案情,而是聊起了学校、同学等。渐渐地,小芳紧绷的肩膀放松下来…… 从小芳家里回来后,“检助廊乡”团队立即为小芳开通了“绿色通道”,从“坐等上门”转向“主动救助”,变“案后救济”为“同步关怀”,救助金很快发放到位。更让奶奶感动的是,“检助廊乡”团队成员成了家中的常客,每次都带着小芳喜欢的小礼物上门。再次回访时,“检助廊乡”团队成员看到了不一样的小芳——她穿着整洁的校服,正伏在桌上写作业。看到来回访的检察官叔叔,她抬起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救急更救心 照亮残疾女孩前行路 “爸,我疼……”简陋的农舍里,躺在木板床上的小林,因遭受他人侵害怀孕,流产术后感染高烧不退。智力肢体残疾的她,甚至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痛苦。 2024年,“检助廊乡”团队成员接到线索后立即驱车赶往小林家。小林的父亲,搓着粗糙的双手,语无伦次地讲述着女儿的遭遇。“家里就靠我采茶,一年才七八千元,还要养母亲和没有工作生活能力的女儿……” 看着这个一贫如洗的家,“检助廊乡”团队成员红了眼眶。他们不仅快速办妥了司法救助手续,还特意请来心理医生。“别怕,我们都在。”心理医生轻握小林的手,一遍遍安抚着她。 在最近一次的回访中,“检助廊乡”团队成员还没进门,就听见小林清脆的笑声。“谢谢检察院的同志,现在家里一切都好,孩子身体也恢复得不错。”小林的父亲迎出来,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化解积怨 司法关怀抚平老人创伤 简陋的由箱子隔成的单间只有20平方米,月租两三百元。70岁的老人躺在床上,右腿打着夹板。酒醒后的他,看着来访的“检助廊乡”团队成员,眼神里满是羞愧。 “我知道我不好,以前总是去闹事……”老人的声音哽咽了。作为一起陈年旧案的受害者,妻离子散、背井离乡的他把生活的不如意都归咎于当年未能伸张的正义。每次酒醉后信访闹事,成了他宣泄的唯一方式。直到那次醉酒摔断腿,身无分文的他没法住院治疗,只能躺在出租屋里靠药物缓解伤情。清醒后,他拨通了救助电话。 “大爷,我们来看您了。”“检助廊乡”团队成员立即赶往他的住处。上门后,大家没有提起他以往的过激行为,而是询问他的生活近况,了解他的伤势,并很快为他送去3万元救助金。老人颤抖着接过救助金,泪水涌出眼眶:“我从来没怪过我的妻子和孩子,是我对不起他们,不想再麻烦他们了,也谢谢检察院的同志还愿意帮助我……” 自此,信访大厅里再也没见过那个借酒闹事的老人。司法关怀,终于消融了他心中多年的坚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检助廊乡”团队始终秉持“一头牵着百姓疾苦,一头系着司法关爱”的信念,深入基层、主动作为,成为连接司法与民生的暖心桥梁。他们的工作远不止于资金救助。他们为困境儿童协调减免学费,为残疾人落实社会保障,为脱贫户衔接帮扶政策,通过一次次跨部门的协作与心理介入,让留守儿童不再无助、残疾老人得到照料、困境妇女重拾尊严。每一笔救助金、每一次关怀,都在无声中浸润民心,成为受助者命运的转折点。 截至目前,“检助廊乡”团队已帮助14个家庭走出阴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司法不仅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的深刻内涵。□吴苏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