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来,随着新型毒品伪装形式层出不穷,禁毒宣传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为切实增强全民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和能力,近日,周宁县公安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禁毒宣传活动,精准聚焦不同群体需求,将禁毒知识送入校园、社区和乡村。 青少年是毒品预防教育的重点人群。周宁公安深入各中小学,开展形式多样的禁毒主题教育。 在周宁县李墩镇禁毒教育基地,民警为周宁县李墩中心小学学生带来了一场生动的“展厅识毒课”。同学们围绕在仿真毒品模型展示柜前,认真观察各种毒品的形态特征。民警提醒:“对伪装成‘奶茶’‘跳跳糖’等食品的毒品要保持警惕,陌生人给的东西绝不能要。” “白色粉末状的依托咪酯已被列为管制物质,滥用会导致呼吸抑制,甚至危及生命。”在周宁县狮城第二小学操场,民警将“罂粟果”“跳跳糖”“上头电子烟”等仿真毒品模具依次陈列,详细讲解其危害。同学们仔细观察,神情专注。 “一名14岁少年因尝试含合成大麻素的‘彩色烟棒’,最终学业中断、身心受损。”在周宁十中,民警通过真实案例警示学生,强调要牢记“四不”原则——不好奇、不尝试、不侥幸、不轻信,守住远离毒品的第一道防线。 针对农村地区和老年群体存在的认知误区,周宁公安将宣传触角延伸至乡村院落。 部分老年人因信息滞后,误信罂粟能“治病”“调味”。民警与禁毒社工组成宣传小队,深入村居,通过仿真模型和宣传单,向聚集而来的居民,特别是老年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民警结合真实案例,剖析毒品对个人、家庭的毁灭性影响,禁毒社工则用通俗语言补充说明。 活动现场,居民踊跃参与。从银发老人到年轻居民,大家或仔细阅读宣传资料,或主动咨询疑问,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 此次系列宣传活动,是周宁县公安局构建立体化、多路径禁毒宣传格局的具体实践。从校园课堂到社区、乡村,禁毒宣传的“新热度”被持续点燃。 □闽东日报记者 黄楚妍 通讯员 林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