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爆竹是承载民俗情感、营造节日氛围的重要载体,但其经营监管长期面临布点失衡、场所不固定、安全隐患突出等难题。古田县应急管理局聚焦城关地区烟花爆竹市场乱象,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联合多部门推出标准化“烟花小屋”,在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安全保障、满足群众需求上取得显著成效,为基层烟花爆竹安全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直面积弊,疏通监管“堵点” 长期以来,古田县城关地区烟花爆竹零售市场矛盾集中,成为安全监管与民生服务的“堵点”。一方面,布点严重不足与布局不合理并存,有限的8个零售点位与庞大的申请人群体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且部分点位因经营者自行选址、摇号分配,出现扎堆聚集现象,恶性价格战频发,部分合规经营者甚至亏本经营,合规积极性受挫;另一方面,经营场所“一年一换”,行政许可审批每年重启,不仅增加应急、城管、公安等部门的行政成本,更导致群众难以识别合规点位,给无证经营、超量储存等违法违规行为留下空间。据调查,往年未中签的经营者因前期培训、场地整改、租金等“沉没成本”过高,铤而走险开展无证经营的情况屡禁不止,超量储存引发的安全隐患更是直接威胁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市场治理陷入“监管难、规范难、保障难”的恶性循环。 多策协同,构筑安全“支点” 部门联动,锚定方案“施工图”。古田县应急管理局牵头,联合县城市管理局、公安局召开专题联席会议,结合多轮实地调研数据,明确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规范运营”的工作思路。最终确定由县应急局统筹协调,联合烟花爆竹批发公司定制符合国家安全规范的“烟花小屋”,彻底改变以往“经营者找点位、政府被动审批”的模式,转为“政府先布局、企业来建设、经营者抓运营”的主动治理路径。 标准定制,打造安全“防护盾”。“烟花小屋”在设计上兼顾安全性与美观性:外观采用色彩鲜明、造型统一的模块化设计,既成为城市街头的“特色景观”,又便于群众识别;内部严格遵循烟花爆竹储存销售安全标准,选用防火、防爆材质,配备应急消防器材,每间小屋固定占地面积18平方米,精准设定储存限额,从硬件上杜绝超量储存风险。首批8间“烟花小屋”根据城关地区人口密度、商业分布、交通便利性等因素,科学布局于中心城区核心区域,总占地面积144平方米,实现“覆盖重点区域、辐射便民半径”的布局目标。 降本减负,激活市场“新动能”。为降低经营者门槛,“烟花小屋”创新推出租金优惠与支付模式:相比普通民居,小屋租金大幅下调,且实行“先经营、后付租”政策,经营者无需前期垫付租金,有效减少“沉没成本”风险。同时,全县持有烟花爆竹安全负责人资格证的人员均可参与摇号,每人限报一个经营点,既保障了经营资质的合规性,又避免了“一址多争”的无序竞争,让更多经营者愿意投身合规经营,市场活力显著提升。 多方共赢,打造惠民“亮点” 市场秩序从“乱”到“顺”。“烟花小屋”的设立使得烟花爆竹零售点布局更加合理,缓解了供需失衡的问题。固定的经营场所方便了群众购买合格烟花爆竹制品,同时也便于群众识别非法经营点,有力打击无证经营烟花爆竹的行为。过去由于经营场所不固定和恶性竞争导致的市场混乱局面得到有效改善,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安全防线从“松”到“紧”。规范的“烟花小屋”从根本上解决超量储存的问题,其安全设计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大大降低烟花爆竹储存和销售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为周边居民和消费者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群众体验从“忧”到“安”。色彩斑斓且整齐有序的“烟花小屋”方便了群众购买,群众对烟花爆竹销售点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满意度显著提高。许多市民表示,现在购买烟花爆竹更加方便快捷,对产品的安全性也更加放心。 古田县“烟花小屋”的实践,是基层治理中“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生动案例。下一步,古田县将持续优化“烟花小屋”运营机制:结合节日消费数据与群众反馈,动态调整点位数量与分布,确保供需精准匹配;加强对经营者的安全培训和市场监管,确保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安全有序;同时,计划将“烟花小屋”模式推广至各乡镇,推动全县烟花爆竹市场实现“全域规范、全域安全”,以创新治理守护民俗文化,以扎实举措筑牢民生安全防线,让节日的“烟火气”与城市的“安全感”和谐共生。 □罗建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