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星星的孩子”时,助残志愿者林宇杭与大多数志愿者一样手足无措,“不知道要怎么与他们沟通”。一个八九岁的男孩见了陌生人就往后躲,当林宇杭试着用语言来引导他时,他总是不怎么搭理,有着让人难以捉摸的情绪。 “运动本身就是一种肢体互动形式,这种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可能比单纯的语言沟通更加自然有效。”作为宁德师范学院2022级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林宇杭尝试从运动入手,“打开他的心门”。 一次排球课上,林宇杭拿了个软排球站在3米外轻轻抛过去。刚开始,小男孩像被定格般站在原地,目光追随着球的轨迹,却迟迟没有动作。直到球滚到脚边他才弯腰捡起,双手捧着球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林宇杭赶忙鼓励他:“哇,你捡球的速度真快。”接着林宇杭接过球,特意放慢每个细节,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微下蹲,双手捧着排球托在胸前,深吸一口气,用腕力轻轻一送,球垂直向上飞起,男孩目不转睛地看着。当林宇杭再次把球递给他时,他模仿着林宇杭的姿势,慢慢摆好准备动作,接着一个轻抛。几个回合下来,林宇杭和男孩建立起一种无声的默契。下课后,男孩主动跟林宇杭击掌道别。看着男孩离去的背影,林宇杭忽然明白,“运动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打开那些用语言难以触及的心门”。 作为宁德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熠星志愿服务队骨干成员,在长期的志愿服务实践中,林宇杭和队员们将积累的丰富经验系统化整理,逐步开发出一系列专业课程。一个偶然的契机,林宇杭萌生了新想法——作为学校舞龙舞狮社团的活跃成员,他想把这项传统民俗体育项目融入特殊教育体系。 经过与指导老师的深入探讨和周密筹备,队员们决定组建一支特殊的舞龙舞狮队,由林宇杭担任主教练。舞龙舞狮训练是一个长期且反复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刚开始,孩子们连最基本的握杆姿势都难以掌握,龙身常常缠成一团。林宇杭不得不把每个动作分解成最细小的步骤,一遍遍示范、纠正、再练习。一个学期之后,孩子们终于能够登上舞台表演了。演出当天,孩子们穿着鲜艳的演出服,精神抖擞地站在台上。当音乐响起,一切都按照排练时的准备井然有序进行着。台下的家长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孩子们难得的登台时刻。 在帮扶心智障碍青少年的这三年多里,林宇杭执导适应性体育课程,实施“运动融合计划”,2024年暑期还带领志愿服务队成员参与市残联“技能促成长融合向未来”夏令营等社会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体育教育的社会价值。“这些特殊孩子教会我的,远比我能教给他们的更多。”林宇杭觉得,教育的力量不在于强行改变,而在于耐心等待和适时引导。真正的教育是双向的,是用心去感受每个生命的独特韵律,是在看似沉默的表象下,发现那些细微却珍贵的成长信号。 □本报记者陈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