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志 爱上一个地方有很多种理由。 江源,原名江家地,有人说,它是长在高山顶上的村庄,海拔千米,四周青山环抱,因为地处赛江流域官山大峡谷的龙亭溪上游,誉为江之源,也不为过。 云端之上的周宁,俗称“江家地”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浦源镇的江源村,俗称排头江家地;另一个是七步镇的登科地村,俗称七步江家地。这两个地方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村中溪流都是自东向西穿村而过。 排头江家地,坐落于飞凤山麓,弯弯曲曲、多情而跌宕的母亲河扛溪穿村而过。进村的是一条新开辟的县县通公路,蜿蜒崎岖,越过水流湍急的龙亭溪,跨过龙亭溪大桥,一路盘山而上,到达云端之上的“世外桃源”。刚进村,一溪柔情碧水毫不客气地闯进你的眼帘,群山滴翠扑面而来,草木葳蕤,花朵争妍,我不假思索,就唤它“水木江源”吧。 盛夏的江源,蓝天白云、清清爽爽。热情的村民迎了上来,迫不及待地向我介绍村史村貌。江源原名江家地,确实由江姓先祖拓居而来,始建年代不详,江姓人氏迁往何处也不见记载,这倒成了一个谜。但郑氏的迁徙历史脉络却很清晰,宋朝年间,宁德八都福口村的郑氏家族繁衍兴旺,不断向外拓居,宋嘉定二年(1209年),朝奉大夫郑尚公兴居周宁浦源,约100年后,宁德福口村的郑大公也来到周宁,他没有投奔浦源的郑氏家族,而是择居高山,先前在海拔约1200米的紫云村住了数年,元延祐四年(1316年),郑大公沿周墩至寿宁的古道,经渡头村,用竹排摆渡,越过气势磅礴的龙亭溪,登上陡峭的山岭进了飞凤山,来到海拔约1000米的高山腹地,水木明瑟的美丽小村“江家地”让他一见钟情,于是决定驻留兴居,繁衍生息。 据福安穆阳缪家枢的《扛溪舆图记》载:“扛溪之地,东北一山,岩畔栖形,回翔搏翮,宛若九苞六象,飘飘来仪。下有自然双池,常澄泓不竭,其山前一涧,自东徂西,洁清象映银河,而末流傍山,双双潜伏,彷佛又有皂衣红裳之态。……后之山,夙号飞凤朝阳也。下之清潭即为凤凰之池。末流两墩潜伏,古称朝塘之双鱼焉。至面山垒垒相传,又为七星之墩,独门前川流势随日转。”如此绝妙佳境,可谓地灵人杰,难怪郑大公爱上“江家地”了! 倘若你认真端详,村庄背枕巍峨的后山,如喜凤落洋。东面的山形如猛虎下山,西面山形如仙女献花,村前的三座案山如金钟落地,将山外的万丈空灵和山下汹涌的龙亭溪一并挡在视线之外,虽处高山之巅,却有一泓溪水自东向西顺着山势呈半月形蜿蜒绕村而过,“群鱼半月迎飞凤”的意境跃然眼前。水尾处一座小山丘,如鲤鱼上水,紧锁水口。 人因山水而兴旺,山水因人而闻名。江源藏在云端之上,是水木掩映的“世外桃源”。沿着穿村流淌的扛溪缓缓而行,颇有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所描绘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意境。文友肖林盛先生撰联曰:“九苞六象迎佳客;四景二溪亮倩姿。”《论语谶》有载“凤有六象九苞”,“二溪”指的是扛溪和龙亭溪,“四景”说的是网络流传的奇水怪石滩、婀娜金扇瀑、青翠小武夷、秘境“九寨沟”四个景点。这副联精要概括了江源的地理特点和美丽姿态。 如此胜境,何不爱居? 因为地处两县交界,攻防自如,周边崇山峻岭,利于隐蔽,也因为村民深明大义,甘于奉献,勇于牺牲,水木胜境的江源也因此成为老区革命根据地。如今,江源村依然保留着叶飞将军曾经留宿的民居。屋子是村中常见的明清建筑,土木结构,正中是天井、庭院,两旁设有耳房、厢房、厨房,左厢房便是叶飞曾经的睡房,在左厢房与土墙间有一条甬道,直通后山,危急之时,可以第一时间从后山撤离。村民们对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耳熟能详,我们今天听起来,仍然觉得神秘又非同寻常,让人震撼。 我以为,这里完全可以把红色文化和休闲旅游融合起来,打造一个研学修行的云端秘境。 思忖间,我们走出了村子。扛溪像一个活泼快乐的孩子,在两岸茂林修竹间,时而在荇草与菖蒲中滑行,时而顽皮地撩起阵阵水花,“将沿途棱角分明的乱石打磨得光可鉴人,再将三两偎依着的巨石雕成葫芦与琵琶,以一名天然歌者的身份,翻山越岭。” 沿着蜿蜒的溪岸走着,忽然耳边响起轰隆隆的声音,犹如虎啸山谷。再走一段小路,拐了个弯,眼前一方水潭名叫虎啸潭。继续往下走,金扇瀑布婀娜多姿地倚在山崖上等你。再往下,眼前这段龙亭溪支流平缓而开阔,上游有小九寨沟的风情,下游有小武夷的峻峭,中间是奇水怪石滩,可以找到远古时期留下的冰臼。“江源尚可赏冰臼;金扇不妨听瀑声。” 没想到,沿途的风景竟以如此优美的方式融入扛溪,让人爱恋之情油然而生。也许是曲到激昂,也许是情至酣畅,也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扛溪的水与江源的人早已融为一体,将不屈的血性深埋于温和与恬静之中。 回到村口,同行的朋友从车后备箱里搬出了旅行茶具和桌椅,在郑氏祠堂门前的溪岸长廊里一字摆开,看来是要来一场浪漫的“围炉煮茶”了。 山间的井水清纯甘洌,文火慢烧,静待水开。悠然闲坐,远望如黛青山,漫谈人生清欢,忽闻“咕咕”沸水出声,恰是时候,便提壶泡茶。茶与水的交融,恍如在纯粹的世界里,进行一场隔世的邂逅。趁着茶香热气,轻轻呡一口,就着斜阳,把茶香沁入心脾,又把回甘茶水从唇齿间滑落,心随清风柳条弄影起舞,清爽绝尘! 此时,恰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所写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的心境——凡事看淡,心平气和,唯有爱在水木江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