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宁新闻网 > 闽东新闻 >
筑起“脱贫桥” 通向“增收路”
2019-03-13 15:11:46  龚键荣 吴苏梅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汤文娟  

  20年前,塘洋大桥尚未建成,寿宁县武曲镇塘洋村长期与外界分隔,村民出行只能依靠渡船。不甘落后的塘洋人齐力打通对外通道,建设新村,发展产业,用双手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塘洋村位于长溪西侧,这条母亲河哺育了沿岸群众,但宽阔的河面也阻隔了发展之路。

  由于出行不便,村民的生产、生活资料只能像蚂蚁搬家似地,一点一点运进来;几亩薄田种的茶叶运出去,换来的钱只能维持温饱。

  “如果不建桥,塘洋村就没有出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村里的有识之士一语点醒众人,各家各户开始以集资投劳的方式建设塘洋大桥。

  “大桥通车后,村民告别了摆渡的日子,但村里也欠下50多万元的债务,直到2011年才全部还清。”塘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民主任吴光荣说,那些年,村里上下的日子过得很紧,但没有一位群众后悔建桥,大家坚信有了出村的桥,才有脱贫增收的希望。

  2013年以来,塘洋村先后被列入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省级美丽乡村创建点,该村两委抓住机遇,确定了“原生态、原风貌、新路径、新景观”的发展思路,着手进行新农村建设。

  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塘洋村先后投入上千万元,村民积极投工投劳,工程车穿梭于塘洋大桥,先后完成1.1公里生态护岸、造福工程、地矿公园、知青山庄、登山步道、自行车道等项目建设。

  如今,村前长溪流过,四周青山环绕,联排新房错落有致,乡村巷道整洁优美,一幅美丽乡村图景呈现眼前。

  村民林国清住着两层半、占地80平方米的小洋房,闲时既可以在家门口的地矿公园散步,也可以沿着石径云阶去后门山登山健身,这样的生活让他甚为感慨。“过去大家住的是土坯房,村内环境脏乱差,现在交通方便,环境整洁,真正有了美丽家园的模样。”林国清说。

  塘洋村有159户601人,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在村党支部和乡村能人的带领下,该村因地制宜改良了茶叶品种,新发展水果、蜜蜂等种养业,效益显著提升。2018年,该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

  茶叶是塘洋村的主导产业,过去由于品种老化,茶青价格不尽人意。吴光荣依托村办市级龙头企业寿宁县春伦茶业有限公司,实施“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茶业经营模式,引领村民改造新品种茶园300多亩,实现亩产增收近3000元。

  返乡创业青年郑平另辟蹊径,根据塘洋村的气候、土壤特点,种起了脐橙、百香果、葡萄,养殖蜜蜂100多箱。在镇农技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目前主要作物脐橙种植规模已扩至300亩,出产的果实甘甜多汁,在今年春节的水果市场上供不应求。

  塘洋还有一支远近闻名的乡村建筑队,郑进旺是这支队伍的发起人。几年前,他听到老乡抱怨建筑工难请,心想这是一个创业机会,于是便以“共同出资、共同出工、共同分享”的方式,召集了5名群众成立乡村建筑队,专门在武曲、斜滩、社口等乡镇帮群众浇灌水泥模板。现在,这支乡村建筑队已经达到20多人。

  吴光荣说,作为武曲镇“十里长廊”建设重点村,塘洋的乡村振兴故事还没有讲完,大家有十足的干劲把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 本报记者 龚键荣 通讯员 吴苏梅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周宁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周宁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更多]周宁新闻
[更多]闽东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21008503号-2)
  • 公安机关备案号:35092502000015
  • 中共周宁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共周宁县委报道组主办 地址: 周宁县狮城镇北门路1号县政府综合楼一楼
  • 邮政编码:355400  举报邮箱:znw5631966@163.com
  •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电话:0593-5622136
  • 周宁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