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连日来,古田县2000多亩晚稻陆续进入收获期。田间地头,收割机轰鸣作响,金黄稻谷颗粒归仓;烘干车间里,智能化设备全速运转,让粮食告别“靠天晾晒”,为农民丰产丰收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在杉洋镇夏庄村新建的标准化粮食烘干中心,5台高大的智能化烘干机整齐排列,金黄的稻谷通过输送机源源不断送入进料口,数字化控制面板上,温度、湿度等参数实时跳动。 “这个粮食烘干中心总投资约170万元,厂房面积达1000平方米左右,配备5台每批次处理20吨湿粮的循环式烘干机,合计每批次处理量高达100吨。”古田县林光耀家庭农场负责人林光耀介绍,该烘干中心严格按照福建省标准化粮食烘干中心建设标准配置,集成了热源设备、清选机、烘前仓、数字化管理系统等全套设施,采用先进的低温循环烘干技术,能精准控制烘干过程中的温湿度,最大限度保留粮食品质。相比传统靠天晒粮,智能化烘干效率提升超5倍,一批粮食9个小时就能达到安全入库标准。 以往,收获季节若遭遇连续阴雨天气,种粮户收获的粮食往往因无法及时晾晒,面临发霉、发芽等风险,辛苦一年的劳作成果可能付诸东流。如今,粮食收割完成后可直接转运至烘干中心进行专业处理,每亩地能减少霉变损失和人工成本30元至50元,真正实现“丰产又丰收”。据测算,该粮食烘干中心满负荷运转时,日均处理量可达250吨以上,一个收获季可服务粮食烘干量超万吨,辐射杉洋、大甲及周边多个乡镇的农户、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这一便民设施的投用,是古田县破解“晒粮难、坏粮痛”民生痛点的重要举措。2024年以来,古田县农业农村局积极推进标准化粮食烘干中心(点)建设,至今已建成4个标准化烘干中心(点),覆盖鹤塘镇、平湖镇、黄田镇、杉洋镇四大粮食主产乡镇,总投入建设资金约400万元,建成循环式烘干机15台,每批次处理量达204吨,进一步改变了传统被动的粮食干燥模式。 烘干中心(点)的建成投用,让古田县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节粮减损成效明显。下一步,古田县农业农村局将持续优化烘干服务体系,加强标准化粮食烘干中心(点)的建设指导,推动烘干服务与粮食生产、仓储、销售等环节深度融合,让种粮农民更省心、更放心,为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王倩陈章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