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连日来,在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的庭院内,花卉展销点热闹开市,各色盆栽争奇斗艳,吸引不少村民驻足挑选。 这里的满园花木,来自浦源镇龙亭村和浦源村。今年,龙亭村以“飞地”模式将产业触角延伸至浦源村,两村联手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并由周宁县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租运营。“这一举措,巧妙盘活了闲置资源,为浦源、龙亭两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万元,实现了‘墙内开花,两头香’。”浦源镇党委书记李丹舟说。 近年来,浦源镇主动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发挥“大浦源”整体效应,持续深化跨镇合作、跨村联建、村企合作等多元共富路径,推动实施一批共赢项目,逐步构建起“强村带动、弱村跟进、多村共富”的发展新格局。 抱团发展激活全域 “通过联合发展,2024年,带动村财增收119万余元,吸纳就业150余人。”浦源镇组织委员、新城联村党建联合体召集人刘锦辉说。 这一转变源于浦源镇对乡村发展瓶颈的清醒认知与积极应对。“过去各村资源分散,发展不平衡,部分村庄面临缺人才、缺资金、缺土地、缺区位优势等难题,单靠自身力量很难突破。”李丹舟坦言。 为破解这一困局,浦源镇统一规划产业布局,打造“产业发展共同体”,同时,推行“集体争取、资金众筹、个体参与”项目共建模式。 “镇党委牵头制定项目清单,镇村合力争取资金,‘强村带弱村’众筹资金,引导乡贤、企业参与。”李丹舟介绍,2023年以来,该镇筹集2亿多元实施70多个项目,镇域面貌焕然一新。 缺乏发展空间的龙亭村曾是村财的“困难户”。今年以来,浦源镇启动龙亭、半岭等村的鲤鱼溪“飞地”项目,由乡镇统筹策划,将项目“飞”入浦源村,盘活鲤鱼溪闲置地块及民房。“一年租金就有4万元。”龙亭村党支部书记阮振华说。 如今,浦源镇立足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谋划实施五大增收16项村财项目,推动10余个行政村抱团发展。 区域协同落子布局 跨村联建初显成效后,浦源镇并未止步,主动激活区域协同一盘棋,升级“飞地模式”,开创跨镇联合之路。 为实现项目跨镇合作精准匹配,浦源镇开展资产资源“大起底”,建立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清单。 “我们不只是看自己有什么,关键看别的乡镇需要什么,以及我们能共同创造什么。”刘锦辉解释道,“例如,浦源镇有冷凉花卉的技术优势和‘花鲤小镇’的旅游平台,相邻的狮城镇有资金等优势,我们就是做‘红娘’,实现优势要素的跨镇配对。” 在跨镇共建框架下,2024年,浦源镇端源村、东升村、龙住院村、吴山底村与狮城镇安后村携手,依托现有“花鲤小镇”建设基础,通过新城联村党委牵头,与本地花卉企业共发展,以上级补助、村级自筹等方式投入660万元实施花卉产业大棚项目,以出租方式获得稳定收益,推动花卉产业项目不断壮大。 这一转变初见成效。“流转土地预计能为端源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1万余元,其他联建村每年各增收3.3万元。”刘锦辉说。 区域协同发展的红利在浦源镇不断释放,据统计,该镇高山冷凉花卉产业产值增长达13.5%。 土地生金多元增收 连日来,浦源镇溪坪村福建东红农业专业合作社猕猴桃种植基地的猕猴桃进入采摘季,不少客商、市民纷至沓来。 “我们种植猕猴桃100亩,年产量30多万斤,主要销往温州、泉州、深圳等地,带动周边90多户农民增收近50万元。”合作社负责人刘松彬说。 丰收的背后,是浦源镇探索“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合作模式的实践。“通过‘订单式’‘股份式’‘托管式’等多种合作模式,有效整合村、企、户三方资源,形成抱团发展合力。”浦源镇副镇长杨彬彬说。目前,全镇培育了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优质社和9家家庭农场优质场。 在浦源镇,产业链的延伸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围绕“花”与“鲤”两大主题,该镇引进11个花卉基地,形成从花卉组培、基地种植到旅游观光、花艺研培、研学旅行的完整产业链。 福建馨蕙兰园艺有限公司温室大棚内,一株株文心兰或含苞待放,或初绽娇颜;周宁云景园艺有限公司里,一盆盆杜鹃盆景枝叶茂密,造型各异;静宇多肉植物园种植大棚内,一盆盆色彩艳丽的多肉植物憨态可掬……当下,浦源镇四季繁花似锦,花卉产业惠及3700余户、1万余名群众,推动浦源、上洋、端源等村村财增收。 □郑文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