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24日,屏南县棠口镇棠溪研学基地热闹非凡,屏南县国宝小学在这里开展“红色研学悟初心砥砺奋进向未来”研学活动,学生走进乡野间,一堂别开生面的“田间实践课”热闹开讲。 “红薯要顺着藤蔓找,挖的时候别太用力,不然会把薯块挖破。”田间地头,农民伯伯认真讲解红薯的生长周期与挖掘技巧,学生们认真聆听。随后,大家挽起袖子、俯下身子,小心翼翼地刨开泥土,当一个个饱满的红薯从土里“冒”出时,欢呼声此起彼伏,学生们真切体会到了劳作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前在课堂上反复讲‘珍惜粮食’,孩子们或许只是记在心里;但今天亲手挖过红薯、感受过劳作不易后,这份理解才真正刻进骨子里。”带队老师孙振楚感慨道,通过“研学+”模式,把劳动场景变成“活教材”,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长知识,在分工协作中培养团队意识,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这样的“别样课堂”,在屏南的乡野间不断延伸。在寿山乡白玉村“不耕农场”,一堂融合生物、历史与劳动教育的课程也正热闹上演。屏南县实验小学的学生化身“小小渔夫”,走进稻田,体验稻花鱼捕捞。“为什么鱼能和水稻一起生长?”“这种种养方式对环境有什么好处?”孩子们在互动中深入了解稻鱼共生的绿色种养智慧,收获了课本之外的成长养分。 近年来,屏南县将研学实践教育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依托本地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古村风情、非遗技艺和人文特色等优势资源,精心打造“厦地—前汾溪”“北墘—康里”“柏源—上圪”等研学旅游线路,将各村资源串点连线。截至目前,该县已成功打造各类研学旅游点近20处。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每一次‘走出校门’都成为一门精心设计的课程,而不是简单游玩。”屏南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的屏南,研学实践教育已成为一堂行走在绿水青山间、浸润着历史文化的“大课”。它不仅以独特的魅力为孩子们的成长添上了别样色彩,更在县域教育改革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条兼具生态之美与人文温度的创新之路。 □本报记者张瑜通讯员张声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