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近年来,蕉城区大力推进“孝老食堂”建设,“小食堂”不仅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更涌现出众多孝老助老的凡人善举,让“孝老食堂”洋溢人文关怀,成为社区与乡村的温馨驿站。 顶层设计破题“吃饭难” 蕉城区民政局的一份调查显示,截至2024年底,蕉城区目前有60岁及以上人口8.89万人,其中,留守老人人数3万人,占现居住人口的6.25%,独居老人吃饭成了一大难题。在农村,许多空巢留守老人由于缺少亲人照料,通常是“煮一顿吃两餐”,部分特困人员甚至是“煮一顿吃三天”,饮食安全堪忧,助餐问题成为急迫之需。 如何解决“吃饭难”这个当前农村养老服务“痛点”问题? 2021年以来,蕉城区打出“政府+慈善+村级”组合拳,累计投入本级资金3500万元,建成孝老食堂195个,辐射256个村,惠及4000余名老人。 村里有了“孝老食堂”,解了在外子女的后顾之忧。然而,要把“孝老食堂”办得好、办长久,关键在于坚持其公益性。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募集公益资金,菜农无偿供菜,志愿者轮班服务,形成了良性的公益闭环。 政策支持同样关键。蕉城区将孝老食堂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对通过验收的食堂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8万元,并每年提供最高8万元的运营补贴,统筹用于人员经费与物资采购。创新推出传统集中就餐、合建中央食堂、送餐入户、邻里寄餐四种模式。每个食堂按照不少于“一荤两素、一主食一汤”的标准供餐,如在漳湾村,老人们仅需支付5元,便能享用一顿丰盛可口的饭菜。 凡人善举让温情流淌 在群山环抱的蕉城区芹屿村,九旬老人刘永市每天中午都会听到一声熟悉的吆喝:“饭来咯。”“孝老送餐员”刘祚德骑着摩托车,将热腾腾的四菜一汤送进院子。刘永市脸上绽开笑容:“多亏这孩子,我也吃上食堂饭了。” 芹屿村下辖23个自然村,分布零散、地形复杂。村里的孝老食堂设在村部,村民步行到食堂需要10多分钟,而对于部分年事已高的老人,短短10分钟的路途,却十分艰难。“目前,村里有7位老人有用餐需求但不便外出,解决他们‘做饭难、吃饭愁’的问题更为紧迫。”芹屿村党支部书记胡善富说。 2024年2月,在外务工的刘祚德回到家乡,得知村里需要人提供送餐服务,刘祚德便自告奋勇承担送餐任务,成为“专职送餐员”。自接手以来,他从未误餐,还成为老人们的“健康探头”,谁家水电坏了、身体不适,他第一时间反馈。这个骑行在山路上的身影,已成为7位老人每天的温暖期待。 刘祚德的助老善举,是蕉城区创新推进“孝老食堂”建设中不断涌现好人好事的一个缩影。这些凡人善举,让孝老食堂承载起邻里的问候与陪伴,使温情在烟火气中绵延流淌。 多元参与守护“夕阳红” 在三都镇松岐村,眼看到饭点了,陈奶奶家却锅不动、瓢不响。陈奶奶在院子里侍花弄草,老伴在客厅看电视。时间一到,两人麻利地收拾整齐,结伴来到孝老食堂,几分钟后热腾腾的饭菜就端上桌了。吃完饭,老两口慢悠悠地回家准备午休。 这份从容的幸福,源于多方共建的“孝老食堂”。 美籍华人刘郑美是福建蓝湖集团董事长,也是蕉城区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得知“孝老食堂”建设项目后,他主动入村了解农村情况,先后向蕉城捐资130万元,其中100万元用于三都镇松岐村、霍童镇霍童村、洪口乡洪洲村以及洋中镇洋中村、陈洞村的食堂建设。在他的帮助下,去年3月,三都镇区联合孝老食堂顺利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文明单位结对帮扶提供补助、公益性岗位解决人力问题、“慈善一日捐”吸纳社会力量、回购本地农产品……一个个创新举措,共同为“孝老食堂”的长久飘香夯实基础,形成良性循环,使老年人能够以低于市场价格的费用享受健康餐食。在洪口乡洪洲村,村民老陈算了一笔账:“每月交300元,一天两顿有鱼有肉,比自家开火还划算。” “舌尖上的温度”折射基层治理的巧思。如今,走进蕉城的孝老食堂,常见老人们餐后共学共乐的场景——有的学会唱戏,有的迷上二胡、做手工,身子更硬朗,笑容更灿烂……从单纯用餐到情感寄托的公共空间,孝老食堂释放出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大能量,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 □闽东日报记者张颖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