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日报讯(叶菲菲) 8月20日,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斗门头村的再生稻高产高效示范片内,稻浪翻滚,多台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进行作业。经福建省农科院专家组现场测产,该示范片再生稻头季干谷平均亩产达707.9公斤,比常规种植区增产46.23%,标志着福鼎市盐碱地水稻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这片示范田面积136亩,土壤属滨海盐渍水稻土,原为海水养殖塘,土壤盐分3.5‰至10‰之间。今年4月,福鼎市农业农村局引进耐盐碱杂交稻新品种“箐两优3261”,通过科学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开展种植示范。 “往年盐碱地种植水稻,产量一直上不去,今年用了新品种‘箐两优3261’,亩产达700多公斤,一亩地多赚了七八百元。”种植户吴英熟捧着稻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再生稻是一种“种一茬、收两季”的特色种植模式,它既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率,又减少重复耕作,降低生产成本。 “‘箐两优3261’品种表现出很强的耐盐碱性和丰产性,湿谷亩产达862公斤。”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姜照伟表示,耐盐碱水稻适应能力强,不仅抗盐碱,还抗风、抗涝、抗病虫害,能让更多荒滩变良田。 据悉,今年,福鼎市分别在硖门畲族乡、佳阳畲族乡、太姥山镇等地建立再生稻高产高效示范片,总面积超600亩,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有效提升粮食单产水平。 “再生稻‘一种两收’,既省工省力,又提高土地利用率。”福鼎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种植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潘明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