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抱间,音浪与笑声交织;溪水潺潺处,红利与希望涌动。近年来,寿宁县清源镇韶托村与武曲镇承天村牢记乡村振兴嘱托,以山水为卷,以“文旅+”为笔,在田间地头谱写着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新篇章。 8月2日晚,一场免费户外音乐会在韶托村“山与湖”露营地举办,数百名游客沉醉其中,摇滚与流行歌手交替登场,荧光棒在暮色中汇成星海,村民一边售卖着小吃与瓜果,一边与野餐垫上的游客共享音乐盛宴。 “以前守着青山饿肚子,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看演出。”村民许大爷的话道出了韶托村的华丽变身。 这场热闹的庆典背后,是寿宁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吸引“新农人”返乡创业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韶托村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依托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资源和黄槐湖生态休闲康养旅居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文旅+”产业发展。2024年以来,先后举办“黄槐杯”闽浙边公开水域游泳邀请赛、“黄槐杯”垂钓比赛、青年音乐汇等文旅活动,让文旅经济成为韶托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康养韶托”的文化IP日渐亮眼。 该村以党支部为引领,创新探索“民宿+康养旅游+产业”模式,鼓励“新农人”返乡创业;划定100余个生态钓位,布设亲子戏水池、婚礼基地等文体旅融合项目点,打造建设硒锌功能康养基地,全面满足各年龄段、各行业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通过引入方舟文旅团队与村委合作开展整村运营,改造建设咖啡屋、露营地、民宿、农家乐等文旅新业态,不仅进一步提升韶托村的旅游承载能力,更让村民实现就地就业,推动村财增收、企业盈利、村民增收“三赢”。 2024年以来,“新农人”卢秋带着方舟文旅团队,扎根青山绿水间,改造出“山与湖”露营地、雾隐咖啡厅,并吸引30余名“新农人”返乡发展10家民宿、18家农家乐。一年以来,自媒体全网曝光量突破200万,吸引18万人次游客走进韶托。其中,文旅项目助推村集体经济增收10.3万元,创造33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赚钱。 当天,当卢秋将印着“十万三千元”的分红牌递交到村委干部手中时,现场掌声雷动——这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村企合作结出的硕果…… “我们靠‘新农人’政策引来金凤凰,村财增收让大伙腰杆更硬了。”韶托村党支部书记许锋难掩激动。如今的韶托,节气景观打卡点遍布全村,村民变身民宿管家、营地服务员、商贩,“文旅+”让沉寂的山村焕发活力。 暑期,文旅市场消费热度持续攀升,武曲镇承天村的“十里山河”水景项目也迎来亲水游热潮。曾经荒芜的河滩上,帐篷连片、笑语盈盈,孩子们在浅滩戏水,游客们在树荫下野餐。 “以前这里杂草丛生,现在水清岸绿,晚饭后带娃散步成了最幸福的事。”村民范大伯指着新建的水文化展示区感慨道。 转变源于寿宁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的推进。寿宁县投入1200万元,以“水—滩—岸—村”共治模式修复沿河生态,建成十里长廊、承天十里山河研学基地和滨水生态文化园。 今年,武曲镇还成立了“十里山河”片区共富联合体,系统整合沿线村庄特色文化与优势资源,实现“一岸一特色、一村一主题”,带动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已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经济效益300万元。 在承天村的亲水步道上,村民摆起小吃、特产摊位,而当地的野生菌、野菜、笋干、高山茶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香饽饽”。 从韶托村分红仪式上的掌声到承天村河滩边的欢歌,从“新农人”卢秋团队的深耕细作到“十里山河”的生态蝶变,寿宁山村的蜕变之路清晰可见。时下,韶托村正拓展“民宿+康养+研学”新业态,武曲镇计划升级研学课程体系,两地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夜幕降临,韶托村露营地的篝火再次升起,承天村的溪水倒映着路灯的光晕。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乡村振兴的乐章正愈发激昂,寿宁儿女正以实干笃行的姿态,继续书写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新篇章。□吴苏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