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蜗牛 闽东日报讯(记者 陈容 通讯员 杨莹 文/图)夏季高温多雨天气有利于非洲大蜗牛的繁殖和活动,连日来,东侨多社区组织志愿者及小区物业工作人员,戴着手套,拿着镊子、食盐等,对小区绿地中的非洲大蜗牛开展集中捡拾与消杀行动。 非洲大蜗牛又名褐云玛瑙螺,体型硕大、外壳呈黄棕色,是我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其摄食能力极强,可危害瓜果蔬菜、经济苗木、园林绿化等500多种植物,对生态和农业造成严重威胁。更需警惕的是,它还是人畜共患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寄主,可传播结核病、嗜酸性脑膜炎等疾病,人体严禁直接接触,更不可食用。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非洲大蜗牛栖息于阴暗潮湿的草丛、菜园、果园、农田、林地和房屋墙角等隐蔽处,也多出现在腐殖质多而疏松的土壤表层、乱石和枯草堆下。其昼伏夜出,常天黑后活动,午夜前达到活动高峰期,次日凌晨返回原栖所或就近隐藏。因其不能在水中存活,一旦下大雨,便会从躲藏处爬出。所以,雨后、夜间最适合人工捕杀。作业时需用钳子小心夹取蜗牛,集中撒盐消杀,蜗牛被撒食盐后,软体部分会融化,最终死亡。 据悉,市农业农村局等五部门日前联合印发《2025年非洲大蜗牛夏季集中灭螺行动方案》,各级农业农村、住建、林业、城管、海关等部门,通过加强排查监测、强化源头管控、组织集中灭螺、开展科普宣传等,采取投食诱集、定点查捕、人工捡拾、化学灭杀(撒施生石灰、食盐)等多种手段,降低非洲大蜗牛的种群密度,遏制其传播扩散。 市民杨女士在宁德中心城区的一处公园也发现了多只非洲大蜗牛。由于对非洲大蜗牛的危害有所了解,杨女士随即用一次性筷子小心将其捡拾处理,并第一时间提醒周边市民提高警惕,避免接触。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非洲大蜗牛一次可以产下30粒到700粒卵,繁殖速度很快,爬行的地方会留下黏液,而黏液本身就携带病原体,甚至在它们的粪便中,依旧存活着病菌和寄生虫,市民如不小心踩到,要及时做好清洗工作。如在小区发现数量较多的非洲大蜗牛,可以找物业公司或者专业的杀虫公司处理;如在家里发现少量非洲大蜗牛,可利用家中的食盐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