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林叠翠,绿意盎然。仲夏午后,驱车来到福鼎市硖门畲族乡东稼村,转过一道弯,一块“百丰红菇基地”的牌匾映入眼帘,前方一条长长的木栈道从密林中延伸而出,栈道两旁草木丰茂,树根处红菇点点,枝干上金线莲青翠喜人。车刚停稳,返乡青年党员王孝镛便迎了上来。 野生红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南方人参”美誉,但因难以人工栽培,产量低,近年来价格一路走高。东稼村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资源丰富,孕育出的野生红菇品质上乘,常年供不应求。2016年,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毕业的王孝镛,凭借着生物技术专业知识敏锐捕捉到这一商机,毅然扎进家乡的深山中。 村里老人看着这名大学生放弃城市生活,倒腾起不起眼的“山菇”,满是疑惑:“红菇天生地长,能‘管’出啥名堂?”乡亲们的不解,没有动摇王孝镛的决心,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建设基地……当年初秋,王孝镛的第一批26公斤鲜红菇上市了。随后,创业步入正轨,王孝镛开始琢磨如何带动村民致富。在流转土地时,他采取合作、投工投劳等方式,推动村民改变单一农业生产模式,拓展增收渠道。 王孝镛深知,要让乡亲们端稳“金饭碗”“靠天吃饭”远远不够。野生红菇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近乎苛刻,面对红菇的“娇贵”习性,他潜心钻研增产技术:设置围栏减少人为干扰,收集成熟孢子进行播撒,人工增湿改善出菇环境……经过反复试验,红菇的生长密度和品质大幅提高,王孝镛探索出“树上石斛、地表红菇、边缘金线莲”的立体高效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技术突破带来产量飞跃。截至目前,基地面积达340亩,核心区亩产从最初的1公斤左右,提升至约20公斤。进入采收期,基地每天采摘量达50多公斤。2023年,基地进行二次升级,新建了栈道,既便于采摘作业,也为发展观光采摘、研学体验等农旅融合项目奠定基础。 眼见效益节节高,乡亲们也跃跃欲试。王孝镛告诉记者,至今已有十余户村民走进基地,学习增产“秘笈”。曾经寂静的山林,因科技赋能和产业深耕,孕育出了蓬勃生机。2024年,合作社销售额突破430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近年来,硖门畲族乡特色农业“多点开花”,畲药种苗培育基地、金山农耕文化园、田头水果采摘园等相继出现,“万亩特色果蔬药材基地”蓝图正徐徐铺开。另外,该乡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让农户深度融入现代农业链条,全乡推广种植瓯柑、水蜜桃、辣木、百合等生态农作物1578亩,年产量达2690吨,做活“林”文章,唱响林下“四季歌”,探索出一条绿富共赢的振兴之路。王孝镛说:“未来,基地将延伸栈道,深化农旅融合,让家乡林下经济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朱灵塬通讯员王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