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从原来的390ng/ml降低到38.9ng/ml,这次治疗效果很好。”小雪节气前夕,家住周宁县泗桥乡岭头村的肖大伟在宁德市闽东医院做完碘-131治疗,听到复查结果,他松了一口气。 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得益于武汉协和医院与闽东医院开展的对口帮扶活动。作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闽东医院承担着闽东、闽东北、浙南部分地区约282.3万名群众的就医任务。2014年,针对当地医疗基础设施薄弱、高层次人才匮乏等困境,在相关部门的协调推动下,确定由武汉协和医院对口支援宁德市闽东医院。 专家下沉、进修培训、远程医疗……十年牵手,武汉协和医院发挥其在医疗管理、人才队伍、科室建设等方面优势,推动闽东医院医疗技术、人才培养、服务能力等多维度提升。而成长起来的闽东医院,则通过与周宁、柘荣等周边县医院成立医联体,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的就医体验感实现从有向优跨越。 学科建设从“全”到“精” 时针拨回2007年。核医学科在闽东医院成立,缺人、缺设备让科室发展一度举步维艰。“多年来,核医学科医师十分匮乏,也留不住人。”闽东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陈冉冉回忆说。 随着医疗设备升级换代,PET-CT凭借病灶识别准确、图像信噪高等优势成为不少大医院的查癌“神器”,而闽东医院仍旧使用旧设备。“设备灵敏度、精确度不够,最重要的是影像结果很多医院不认可。”陈冉冉介绍,2019年,国家下发PET-CT配置许可证,闽东医院争取到名额,购置了该设备。 设备有了,却没有使用设备、诊断影像的人才。2023年3月7日,闽东医院院长林成寿带队赴武汉协和医院寻求合作,双方当场就开展对接。 专家资源注入,让陈冉冉看到闽东医院核医学科的发展曙光。一年多时间,武汉协和医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影像诊断等方面倾力帮扶,闽东医院核医学科快速成长。 陈冉冉介绍,闽东沿海,甲状腺癌患者多,很多患者到大城市做完手术却因没及时排到碘-131治疗,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碘-131治疗需要核素治疗病房,而核素治疗病房作为接收放射性治疗疾病患者的场所,需有防辐射等功能,各项标准、规范和普通病房差异大,建设难度高。 “从图纸设计、空间布局到竣工、投用,武汉协和医院全程帮扶,加速病房落地。”陈冉冉说,目前省内拥有核素治疗病房的医院不多,很多患者一般要排队6个月以上,闽东医院建成的多间核素治疗病房,让患者不出福安就能获得碘-131治疗。 从PET-CT正常运行,为群众做好诊断服务;到核医学病房落地,让患者就近治疗;再到远程在线讨论,提高诊疗水平,武汉协和医院资源嫁接,让闽东医院核医学科实现从弱到强的蝶变。“医疗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将持续在医疗技术、人才配套等方面给予帮扶,让闽东群众能就近享受到大城市的医疗服务。”武汉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教授张永学表示。 闽东所需、协和所能。武汉协和医院不仅聚焦此前并无基础但闽东医院急需的科室建设,还注入资源让已有科室诊疗能力逐步提升,推动闽东医院专科建设从“大而全”到“全而精”转变。 “师带徒”助年轻医师成长 8台复杂冠脉介入手术、2台射频消融手术……今年的闽东之行,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中国心衰中心联盟主席廖玉华及其专家团队成功为当地疑难病患者实施手术,这让全程参与学习的闽东医院心血管内科年轻医师受益匪浅。 建设群众满意的医院不能只靠帮扶,重点还是“传帮带”培养优秀医疗人才,让他们迅速积累看疑难重症的经验、提高诊疗技术水平,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杨文胜便是在廖玉华名医“师带徒”工作室带动下成长起来的年轻医生。 “最大的转变在于临床思维。”心血管内科门类多、综合性强,对于以规培生身份进入心血管内科的杨文胜而言,临床很多时候只知病因,但对该采取哪些诊治技术十分困惑。 廖玉华名医“师带徒”工作室成立后,指导闽东医院心血管内科形成“一个病区(含CCU),五个亚专科专业组”格局,杨文胜也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主攻方向——心血管急危重症专业组。 “每年廖教授及其专家团队来闽东医院,都会查房、讨论疑难病例、交流前沿学术。”杨文胜十分珍惜这些学习机会,目前已成长为一名主治医师。 不只杨文胜,从重症医学科转到心血管内科的黄凤鸣,赴武汉协和医院进修学习近7个月,在专家团队手把手教学下,已能独立完成冠脉介入手术。 目前,闽东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队伍已有20多人,并通过国家级标准版“中国胸痛中心”认证,闽东医院也成为宁德首家通过该认证的医疗机构。 说起廖玉华团队,闽东医院心内科主任、宁德市心血管内科医疗质控中心主任范金茂感触颇深:“不仅是闽东医院心血管内科学科建设、年轻医生培养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宁德市各基层医院在廖玉华教授帮扶下,已基本能够开展心梗溶栓治疗。” 10年来,闽东医院187名管理干部和医务人员到武汉协和医院进修学习,带回先进理念、技术,为本地医疗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此外,武汉协和医院通过远程讲座、一线实训等形式,累计培训超3200人次。 为基层医院补短板 今年3月19日,柘荣县与闽东医院共建柘荣县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协议签约,闽东医院派遣行政管理、医疗护理等专业人员,全面参与柘荣县医院管理工作。 作为“中国长寿之乡”,柘荣县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但在2018年之前,柘荣县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片空白。聚焦该学科建设,2018年,闽东医院选派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刘火根赴柘荣县医院组建重症医学科,此后又相继派出多位医生开展帮扶。 “我们就是‘先遣队’,整个闽东医院重症医学科都是‘大后方’,帮扶效果不断深化,当地医护人员技能正在提升。”闽东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顾凌告诉记者,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决定了重症医学科的抢救水平,基层医院医生基础知识薄弱、临床思维欠佳,闽东医院帮扶团队通过三级医师查房制、两周一次教学查房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临床思维。 “‘大病不出县’是医改的目标之一,这需要拓宽县域医院的服务范畴,提升服务能力,让基层群众就近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闽东医院院长林成寿说,闽东医院充分发挥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利用科室建设、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经验,安排骨干力量下沉柘荣、寿宁、周宁等县医院,提升县域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诊治疑难病患者的水平。 除了完善县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闽东医院还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医疗集团,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借助互联网远程平台,实现对基层医院的远程会诊、转诊等,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 说起8月底的那场溶栓救治过程,寿宁县平溪镇卫生院内科医生陈闽建记忆犹新。 “77岁的陈大爷复诊取药时,突发剧烈背痛、大汗淋漓,结合患者既往病史,我怀疑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陈闽建回忆说,基于此前参加过闽东医院胸痛中心联盟的系统培训的经验,他启动了胸痛救治绿色通道,将心电图上传至寿宁县医院胸痛中心进行远程会诊,确诊后,立即在远程指导下实施了溶栓治疗,为患者转运至闽东医院进行手术争取了时间。 为推动医疗服务纵深发展,2022年,闽东医院在福安市甘棠中心卫生院建立了首家一体化分级诊疗门诊。2023年,在寿宁凤阳镇卫生院建立市县乡“一体化”医疗体系,以共享先进医疗设施、互认检查检验报告、专家业务指导及双向转诊等多元化业务,让老百姓不仅能看病,也能看好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