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宁县洋中村错落分布着一座座明清徽派古厝,重檐翘角飞天势,青山绘彩落花窗,这里便是一代廉臣孙翼如的故乡。 孙翼如(1848年—1898年),字兆燕,咸村镇洋中村人,祖父孙湘湄是清嘉庆年间的少司马奉政大夫,父亲孙光璋是清道光年间的武翼都尉。他自幼聪慧,受到良好家庭影响,对经史研习有素,能诗善文。弱冠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23岁中副榜举人,30岁考取八旗官学教习,例选知县,因丁忧未赴任,留在村私塾任教。其间,他主持修缮洋中村文昌阁,并在文昌阁大门悬挂“藻发儒林”牌匾,设为建阁宗旨,意为传承儒学、教育贤达。孙翼如亲自在阁内天井边种了一株银杏树,把讲学堂称为“杏坛”,有三层寓意,一是银杏果实丰硕,希望学子获得多方智慧成果;二是银杏挺拔直立,希望学子养成守正规直的品格;三是杏仁药食结合,希望学子潜心修炼、学有所成,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1895年春,其父母去世丧期已满,在时任四川按察使万培英的保荐下,孙翼如赴四川任资州罗泉井分州别驾。任职期间,他体察民情、整顿吏治、裁减冗员、规范盐政、劝课农桑、下令禁赌、禁令扰民。 1897年,资州罗泉井分州闹饥荒,孙翼如下令开仓赈济、减价粜粮,救济灾民,还鼓励百姓克服困难,因地制宜生产自救。当时,还发生两村争水,群起械斗,孙翼如亲临断事,晓以理法,明示利害,引导群众,兴修水利,解决用水,两村村民皆受其益,且不伤邻里之谊。村民感激,以当地土特珍品“甘脯”(蟒蛇肉制品)馈赠,他婉言谢绝,并告诫僚属不得收礼。故此,村民倍感翼如公之廉洁。 孙翼如为官清廉,家无余粮,身无积蓄。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病逝官邸。有感于百姓的请求,万培英上奏朝廷,光绪皇帝敕“白龙伞”;资州状元骆成骧赠“莲鹤双清”德政牌;同僚及资州百姓捐资治丧、设祭悼念,州民千余人载道环聚泣拜,赠送“万民伞”,上书“人结去思”,表其德政廉洁。孙翼如德政事迹写入川、闽两地方志史册,广为传扬。民国版宁德县志主编郑宗霖为孙翼如所书写墓志铭,将其廉政的生平铭刻在安葬翼如公的后门山上,激励洋中村世代子孙品读。 □闽东日报记者 刘源 通讯员 黄柳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