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过后,福鼎市管阳镇乾头村的傍晚已经有了凉爽的秋意。村民李吓琴忙着在自家茶园里采茶,她熟稔地掐采鲜嫩的茶叶,并时不时摸一摸兜里的手机,生怕错过来电。 “我家那个在看店,我怕他有事找我,所以要随时注意电话。”李吓琴笑着说。12年来,她已经习惯时时把丈夫挂在心上,丈夫的一个电话,她就放下手里的活,骑上电动车从茶山“飞奔”回家。 2007年,离异的李吓琴与现任丈夫相识并重组家庭。婚后,他们共同抚养当时只有5岁的继子,日子虽不富裕,但也过得和和美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丈夫因意外导致脊椎严重受伤,身体高位瘫痪,失去劳动能力。 为了照顾丈夫和孩子,李吓琴辞去外地的工作,回到老家。之后的两年,丈夫都是在医院的病床上度过,两年近70万元的医药费,不仅耗尽了家中所有积蓄,还欠下了10余万元的债务。 出院后,丈夫所有的一切都得靠李吓琴照顾,她始终任劳任怨,每天花3个小时帮丈夫按摩四肢、活动筋骨,防止肌肉萎缩,还变着花样给他做好吃的,逗他开心。 孩子要上学,丈夫要治病,还要还给丈夫治病欠下的外债,她一肩扛起生活的重担。农忙时,在自家地里种茶、采茶;农闲时,四处打零工,贴补家用。看到她如此辛苦,有人曾私下劝她:“要不放弃吧,你还年轻,难道要这么过一辈子?”但李吓琴从来没有动摇过。她依旧每天早起到田间劳作,中午着急忙慌赶回家做饭,给丈夫喂饭,整理完又出去干活。晚上在茶厂打零工,睡前还要给丈夫擦洗身体,照顾儿子。一刻也不停歇,常常累得腰酸背痛,她却从来没有过半句怨言,时常鼓励丈夫,只要有她在,这个家就不会散。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李吓琴的丈夫虽然生活仍无法完全自理,但能拄着拐杖走一小段路。为了让丈夫重新回归社会,李吓琴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卖店,让丈夫负责看店。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福州工作,虽然远在外地,平时对父母也十分关心。一家人相互关爱扶持,日子越过越好,他们的故事成就了一段孝老爱亲的佳话。 □ 闽东日报记者张颖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