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上,福安绿竹笋以其“鲜、甜、脆、嫩”的风味出圈,从上千件参赛产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本届博览会最高奖——优质产品金奖。 在福安黄兰溪畔,绵延着“百里绿竹长廊”,秋风吹过,一层层竹浪起伏跌宕,宛如一片绿色海洋,孕育着增收的希望。近年来,作为“中国绿竹之乡”,福安市通过强化绿竹笋栽培技术、延伸竹业产业链,深度挖掘万亩竹林的经济价值,竹业年产值达6亿元,群众因竹而富,增收动力“竹”。 科技赋能抢“鲜”上市 拂晓,溪柄镇黄兰村竹农钟伏荣顶着头灯,拎着铲子走进竹林。踩着黄褐色的泥土,每走几步就有一棵冒尖的绿竹笋。扒开落叶、斜铲泥土,手腕用力一撬,便得到一根筷子长短的绿竹笋。不一会儿,老钟的编织袋就装得满满当当。 山林里的绿笋,是“老钟”们的“钱库”。“钱库”越来越殷实,离不开科技的加持。“我们有8000多亩竹林,过去绿竹笋只挖一茬,年产量约720吨。近年来,每年都有农技专家到村里检测笋的氨基酸含量、糖分等,农技专家教授村民科学种植,绿竹笋产量提高20%。”黄兰村副主任刘铃光介绍。 在竹笋大家族中,绿竹笋因鲜脆甘甜的口感备受青睐,但往往产季集中又不易保存,集中上市常常造成“笋贱伤农”。 针对这一“痛点”问题,绿竹笋的保鲜是破题关键。一早上的忙碌后,竹农们从林间收获了一筐筐“脆甜馈赠”。上午10时,钟伏荣将新鲜绿竹笋送到村里的一处采购点。挑选、过秤,一共72.5公斤,335元入账,老钟脸上满是喜悦。搁往年,夫妻俩可没这么从容,凌晨就得上山,靠着手电筒微光抢挖竹笋,天亮前得送到市区农贸市场,还担心笋不新鲜卖不上好价。 老钟卖笋的悲喜变化,得益于村里冷藏库的建设。从老钟手上收购完绿竹笋,收购商薛雨清回到村里,清洗、浸泡、入库。拉开冷库大门,冷气扑面而来,盛着竹笋的篮筐码得整整齐齐,等待发货。 “绿竹笋常温下只能存放2天,有了冷库后,保鲜期可以延长至10多天。高峰期,每天有近3吨绿竹笋从这里销往上海、浙江等地。”薛雨清高兴地说。 不仅如此,溪柄镇还与天津科技大学合作成功研制绿竹笋煮熟保鲜真空冷藏技术,“保鲜绿笋”通过国家QS食品安全认证,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畅销广东、浙江、上海等地。 鲜笋保鲜才能进一步抢“鲜”市场。“外地客户要吃到和本地人一样口感的绿竹笋,保鲜技术是关键。”为此,福安市林业局携手浙江农林大学,在鲜笋保鲜技术上取得阶段性成果。 有了保鲜技术,市场需求有保障,对产量也有要求了。近年来,福安与福建农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围绕竹业生产技术进行攻关。同时,福安还制定《绿竹笋丰产培育技术规程》《绿竹笋》两项省级地方标准。“像《绿竹笋丰产培育技术》的应用,就让绿竹笋笋期延长2个月,亩产量从2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左右,亩产值超1万元。”福安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杨旺利介绍。 福安市以示范片、示范户为突破口,建起“全国绿竹科技示范基地”“全国绿竹标准化示范区”“宁德市绿竹科技园区”等科普示范基地6个、科技示范片16个、培育科技示范户200多户,并安排科技特派员深入指导,让绿竹笋成为竹农增收新亮点。 “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所有权等问题导致一些村绿竹种植难成规模,不利于绿竹笋丰产培育技术推广,绿竹笋效益无法凸显。通过设立示范片、示范户,推广技术,提高效益,才能激发竹农积极性。”杨旺利说道。 精深加工做“竹”链条 消切、分段、打磨、烘干……距黄兰村数公里外的福安市川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伴随着机器的运转声,一根根毛竹“变身”为竹签、竹勺等日用竹制品。“每天竹子的加工量达100多吨,其中超70%的产品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市场。”企业负责人何苏平介绍。 近年来,福安市扩种竹林的脚步从未停歇,逐渐形成沿104国道、赛江两岸“百里绿竹长廊”,竹林面积5万多亩。绿竹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更好发挥竹林的经济价值?福安在不断提高绿竹笋产量基础上,大力引进和培育竹笋制品加工制造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绿色经济。 “竹子浑身都是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和竹屑,都能卖给下游企业进一步粉碎加工成颗粒炭。”何苏平老家周边竹林密布,从小看着竹子长大,他内心一直捉摸着如何将竹子用起来。2000年,何苏平在甘棠镇开设工厂,从周边村子收购毛竹、引进设备,逐步提高竹子利用率。“我们在全省竹制品行业率先采用关键工艺点微机管理、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系统,提高竹子利用率,让产品更精致。”何苏平介绍,企业每年消纳5万多吨原竹,年产约2万吨竹制品,产值2000多万元。 近年来,川和农业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与周边300多户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并与甘棠镇观里村携手建设农产品仓储中心,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还为50多位村民创造家门口就业机会。“年龄大了,在家门口每月有5000多元的工资,很满足。”观里村村民张亦利笑着说道。 目前,福安拥有像川和农业科技这样的竹木制品企业10家,产品从过去单一的竹凉席、竹枕头生产向竹工艺品、竹日用产品等多个系列转变,年产值超2亿元。 去年,国家发布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这让何苏平对打开国内市场有了信心。“目前,我们的产品20%左右内销,其余都是出口。一根竹,3至5年即可成材,竹子保护得好,可以永续利用。‘以竹代塑’将提高绿色竹产品的使用比例,对企业打开国内市场是一个新机遇。”何苏平说道。 □本报记者张文奎通讯员陈雅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