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纪实 ▲2024年1月,屏南县公安局打掉一“套路贷”恶势力犯罪集团 ▲2024年7月17日,宁德市扫黑除恶斗争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召开,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 ▲霞浦县人民检察院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宣传活动 ▲公安部门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宣传活动 ◀公安民警在蕉城区繁华商圈巡逻 ▲福安法院宣判一起黑恶势力犯罪案件 闽东日报记者 龚键荣 民之所恶,剑之所向;民之所盼,治之所向。 2021年1月,党中央作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重大决策部署。很快,一场剑指黑恶犯罪的常态化斗争在全国范围展开。 三年来,我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部署要求,坚持严打高压不动摇,同步“打伞破网”不手软,推进行业整治不止步,紧盯基层治理不松劲,深化宣传发动不懈怠,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有力有效打击黑恶犯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位推动 协同发力 黑恶不扫除,社会难稳定,民心难安定。黑恶势力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危害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人民群众对其深恶痛绝。 实践充分证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最得人心的大事之一。然而,专项斗争绝非一劳永逸,要有与黑恶势力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 时间回到2021年7月14日,全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总结大会召开。会议指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转入常态化,不仅是巩固拓展专项斗争成果的长久之计,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宁德的关键之举。 作为服务保障发展、夯实基层基础、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工程,我市坚持把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作为政法工作和平安建设的重点任务,不断优化市、县、乡、村“四级书记”常态化抓扫黑除恶工作格局,凝聚强大合力。 着眼于提高扫黑除恶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我市建立健全市级扫黑除恶专家人才库动态调整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层层选拔业务骨干以充实专家人才库。公检法部门优化涉黑恶案件办案团队建设,配足专业力量,重点加强情报线索处置平台和线索核查专班建设。 与黑恶势力短兵相接,也是检验执法司法水平的一场斗争。我市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主动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要求,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涉黑涉恶案件做到既不“拔高”也不“降格”,确保扫黑除恶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人民群众痛恨什么、厌恶什么,就打击什么、铲除什么。市扫黑办加强统筹协调,落实定期会商、专项督导、下沉指导等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年度重点工作开展、重点案件办理、重点问题整改,确保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见行见效。 筑牢法治保障、机制建设、部门协同的坚实基础,全市上下攒足一股强大而持久的攻势,打击锋芒始终对准各类黑恶犯罪。去年以来,全市共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2个、恶势力犯罪组织14个,破获刑事案件9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5人,查扣涉案资产5485万元。 严打高压 除恶务尽 2879名被害人遍及全国20余个省份,受滋扰的被害人家属达730人,抓获犯罪嫌疑人26人,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这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源自去年我市成功侦办的公安部挂牌督办孙某等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案,此案也是我市首起跨境裸聊敲诈勒索案件。 侦办此案过程中,我市强化各政法机关协作办案格局,紧盯“裸聊”敲诈犯罪主要窝点在境外的新动向,采取“立足境内打境外、立足现案打关联”技战法,对类似的警情、案件、举报、舆情开展排查串并,成功摧毁孙某等人的涉黑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当前,随着信息网络快速发展,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的组织形态、方式手段呈现新变化、新特征。面对严峻形势,我市密切关注黑恶势力犯罪在信息网络空间的延伸发展态势,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等工作紧密结合,即使黑恶势力有再强的隐身蛰伏、变异升级能力,也难逃法网。 去年9月,央视社会与法频道《一线》栏目播出节目《打击涉网黑恶犯罪·逼入绝境》,披露了宁德警方侦办的一起涉网黑恶犯罪案件,其中几位受害人曾向一家叫做“佰仟借条”的公司借过钱,因受到该公司的滋扰和威胁,最终不堪压力选择自杀。 一幕幕人间惨剧揭示了“套路贷”的严重危害性。这种非法借贷隐蔽性强、获利快,不仅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还会衍生多种刑事犯罪。本案中,柯某等人借助网络平台经营推广套路贷,侵害群体人数更多、范围更广、社会危害更大,属于重点打击的涉网黑恶犯罪。 在柯某等人网络“套路贷”案被公安部作为全国打击涉网黑恶犯罪行动5起典型案例之一通报介绍后,省内外多地公安机关来我市交流学习涉网黑恶案件办理经验,宁德市公安局受邀赴各地专题授课,为全国、全省推进涉网黑恶案件办理贡献“宁德经验”。 社会和谐稳定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随着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走深走实,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今年以来,全市刑事案件呈现立案数量下降、破案率上升的良好态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加充实。 综合治理 常治长效 平安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既要依法、准确、及时地打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也要乘势而上,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实现深挖根治、常治长效。 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到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线索摸排核查始终是突破口和着力点。为此,我市畅通各类举报渠道,出台单项最高奖励10万元的常态化举报奖励办法,激发人民群众检举揭发的积极性,做到限期反馈、定期清零。 面对涌入的大量线索,我市依托“定人汇总跟踪、定时过筛梳理、定期会商研判、定级分类处置”线索核查联动机制,高效做好“收、转、办、督、结”等工作,特别是将全国扫黑办智能化举报平台12337下发的线索一律列为重点,实行专班核查、专人督办,做到有黑扫黑、有恶除恶、有乱治乱。 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是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的重点任务,也是从根本上遏制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有效举措。 三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打、防、管、建”四项任务,不断健全完善齐抓共管格局,深入推进信息网络、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工程建设、教育、金融放贷、市场流通等七大行业领域乱点乱象整治,努力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坚持“一案一整治”,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政法机关、行业监管部门聚焦涉黑涉恶案件背后社会治理存在的监管漏洞和薄弱环节,依托“三书一函”加大整治力度、堵塞监管漏洞、推进制度创新,将行业治理长效常治引向深入。 市委网信办严打严管严防网络空间滋生涉黑涉恶信息;市自然资源局加强陆地涉海砂突出问题整治;市交通运输局坚决打击整治非法改装车辆问题;市住建局着力整治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和欠款欠薪行业乱象;市教育局等部门建立防范涉校涉生案事件联动工作机制;市人行持续深化金融放贷领域乱象整治;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建章立制压缩恶意索赔生存空间…… 三年来,我市始终将“打伞破网”贯穿扫黑除恶全过程与反腐败斗争、基层“拍蝇”紧密结合起来,坚决扫除黑恶势力背后的“关系网”“保护伞”,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摸排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线索59条,立案查处41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0人,移送司法机关1人。坚持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落实县处级领导挂钩联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组工干部挂点督促、上级党组织班子成员包村指导、市县机关单位结对帮扶等“五个一”帮带机制,“一支一策”制定整顿措施,做到整顿一个、提升一个、巩固一个。建立健全村干部教育培养、激励保障、监督管理等制度体系,落实村“两委”干部资格联审、适岗能力评估、头雁引领指数考评等机制,及时清理调整不合格不胜任村干部,为铲除农村黑恶势力滋生土壤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三年来,我市持续加大扫黑除恶社会面宣传力度,把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纳入“八五”普法、“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法治宣传常态化进村、进户、进校园、进社区,全市各级新闻网站、新媒体平台开设“扫黑除恶宁德在行动”“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专栏专题,营造浓厚氛围。 黑恶不除,剑不入鞘。下一步,我市将结合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高标准落实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措施,确保有力遏制涉黑恶案件,有效铲除黑恶滋生土壤,持续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为奋力谱写“宁德篇章”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本版图片由市委政法委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