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人才。”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家恩认为,新时代“三农”发展要以乡村人才为引领,在转变观念和搭建平台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新时代乡村人才思想活跃、眼界开阔、开拓创新意识强,敢于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跨界创新乡村业态。去年,屏南县四坪村的柿子火出圈,为四坪村带来了人气、名气,关键就在于观念出新。潘家恩介绍:“我们从‘小切口’入手,推动县乡村三级联动,发挥乡属国企和村集体作用,引导乡村中心区的柿子树不无序采摘,不仅带来好风景,也引来了高流量。” 潘家恩表示,四坪村的柿子由传统的“一产”变为“多产”,显示出新时代乡村人才看待乡村视角的创新,发现了乡村发展更多的可能性,从而进行一系列的探索,赋予了乡村新的价值。 在乡村人才的参与下,四坪村错落有致的夯土房里是年轻人创业开的面包店、啤酒坊、画室、咖啡馆、陶艺馆、美术馆……“今天的四坪村是拥有老村民、新村民、荣誉村民和云村民的‘四民村’,已经从曾经大家认为的‘净是土’转变为‘是净土’,真正实现好山好水不寂寞。”潘家恩自豪地说。 近年来,宁德市探索实践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用才机制,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度,打破唯学历、唯资历的障碍,为各类人才搭建舞台、提供机会,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潘家恩认为,对于乡村而言,人才要更接地气、更懂乡村。新时代“三农”发展任务艰巨,包括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打破了以学历、资历为评判人才的标准和以职称、论文为招揽人才的“门槛”,能够结合乡村发展实际,精准用才,不仅为人才“搭台子”“架梯子”“铺路子”,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源头活水。 □闽东日报记者陈祎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