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各级党政机关求贤若渴,为人才返乡、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河阳乡村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月枝认为人才与社会“双向奔赴”的时代已经到来。 何为人才?赵月枝认为,要打开对人才内涵的想象力,深刻把握人才的时代性、实践性、创造性、发展性,为不同层次与类型的人才提供支持与发展空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青年人才是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赵月枝认为,如今,党委政府的强大支持、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新时代的乡村新风貌、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机遇、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饱含乡情乡愁的热土等,使得越来越多的有志、有识、有爱青年投入到乡村振兴的时代实践之中。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1220万人。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赵月枝认为,时代潮流呼吁青年力量、青春能量,乡村振兴建设需要一批有理想的、有知识的、有能力的年轻人。 近年来,宁德市坚持党建引领,以返乡青年为支撑,乡情乡愁为纽带,探索创新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制度,大力实施“新农人”回村工程,吸引和培育一批有情怀、有能力、爱家乡的返乡能人、专业学者、农业技能人才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并为他们提供生活补助、子女入学、健康体检等优惠政策,让青年人才在宁德安身、安心、安业。 面对青年奔赴“希望的田野”的现实情况,赵月枝表示要切实解决好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问题,解决青年返乡创业的资源困境、克服青年对乡村文化的水土不服,把返乡的“流”量转化成“留”量,切实为乡村振兴释放更大的能量。 □闽东日报记者陈祎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