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清水秀的纯池村 刘岩生 摄 □卢彩娱 十八年前,我在《寿宁待志》里,第一次看到周宁泗洲桥和纯池两个地名,多年来,它们便如温润的印记,镌刻在我的心里,总盼着寻个晴好时节,踏上那方土地,去看看让冯梦龙深情挂念的泗洲桥和纯池现在的模样。18年后的这个秋天,我终于踏上这片土地,一个在心底盘桓多年的梦,终于在这秋色里落定、圆满。此时,我好像不只是一位寻访者,更像是在赴一场迟到了数年的约会,心中充满着憧憬。 三百九十年前,61岁高龄的冯梦龙从繁华富庶的苏州,辗转南下来到闽东任寿宁知县,这是他唯一一次主政一方。在寿宁四年,冯梦龙不顾年老体迈,经常微服私访,深入各图、甲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民情材料。在《寿宁待志》里,他详细记载了全县22图220甲的民情民风。在《寿宁待志·卷上·铺递》中记载:“泗洲桥在七都政和里,为政和、宁德、古田三县之总途。”非常清晰地肯定了泗洲桥作为闽东西部重要门户的地理位置。在《寿宁待志·卷下·都图》详细记载了泗桥、纯池的风土风情。“二甲,在县城南方,离县城七十里,住禾溪头。当地出产麻布。民风淳朴,耕田绩麻。”“三甲……住在泗洲桥……物产有葛布、‘福生’……”“八甲:离县城八十里,住纯池村。当地出产大豆。田地上中等,赋税数额比较多……”冯梦龙奔走于村野乡间,真实地掌握了全县“土田”“户口”“升科”“赋税”“物产”“里役”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在调查中,他深感“寿民之苦”,“冬月,贫儿赤脚,破麻裤不掩膝,而手必提竹炉烘火”之景象随处可见。冯梦龙正视民间疾苦,对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和怜悯。四年任上,冯梦龙本着一念为民的政治抱负,轻徭役、革吏治、明讼案、除弊习、整学风、兴水利,办了许多好事实事。但作为一个知县,他知道自己能做的还是十分有限,希望“使览者知寿民之艰与寿令之苦,冀当路稍垂怜于万一云!”。 闽东人民始终没有忘记冯梦龙,铭记他“一念为民”的清廉品格,以各种方式纪念冯梦龙。今天,带着对冯公的敬仰,我和文友们走进泗洲桥与纯池,来看看冯公牵挂的这方山水,把今天泗桥、纯池人民的幸福说给冯公听。 泗桥在明代称泗洲桥,相传,穿村而过的泗水河上架有四座桥梁(石梁桥、木梁桥、石拱桥、木拱廊桥),分别通往四处岔口古道,故称“泗洲桥”。走进泗桥,发现泗桥是水滋养的世界,清粼粼的水,伴着古桥上的欢声笑语和孩童戏水的脆笑,一路欢歌。一片片整齐的蔬果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波,宛如四溅的水花。乡民们不再只是“靠天吃饭”,他们用智慧的“活水”浇灌希望。昔日的荒坡,如今种满了高山生态茶、果蔬。清甜多汁的鸳鸯果、翠冠梨、猕猴桃、水蜜桃等高山水果,通过便捷的交通运往全国各地,成了当地百姓的致富果。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拔地而起,带动村财、村民“双增收”。“水韵溪口”更是将水文章做得有声有色,清澈的泗水边,森林小火车、太空舱民宿成了游客们的最爱,生态美景变成了百姓的“钱袋子”。到处可见的“微花园”里,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活动筋骨,脸上是安逸的满足。孩子们在滑梯上追逐,笑声如银铃般洒满天空。溪口村成了“省级森林村庄”,湿地公园上榜省级美丽公共空间,“智慧河长”监控系统守护着澄澈溪流,“山上有花,林间有果,水里有鱼”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崛起。2022年10月,泗桥乡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纯池位于泗桥乡的东北方向,是周宁县北部的“北大门”。初秋的纯池多彩纯净,洁白的流水、金黄的稻田、翠绿的茶园、古朴的廊桥、古民居,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在生态保护、古建筑保护、活化历史文化上,纯池人独树一帜,湫溪流域的禾溪、桃园、桃坑三村联合,将散落的古民居、廊桥、炮楼串联成生动的文化长廊,打造起了沉浸式的“流域文化记忆走廊”。游客踏入其中,既能在古民居触摸榫卯结构的千年匠心,于廊桥聆听溪水与木梁的私语,在炮楼遗址感受往昔的烟火与守望,还能把现代文创文化融入其中,让沉睡的历史在行走中“活”起来。 在淳江水畔,人们不是将山水供奉起来,而是让千年来的农耕智慧与现代文明温柔相拥。守护生态、守护文化,已成为村民们的共识,传统的茶叶、水稻种植走向品牌化和精细化,“高山云雾茶”知名度不断提升,茶农也因此受益。纯池的民众利用良好的水质和环境,发展冷水鱼养殖等特色产业。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乡村风貌,吸引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观光、徒步、体验农家乐。 今天的泗桥、纯池乡,文化“古韵味”与时代“新气息”的共鸣,保护古桥、古渡、古村落,挖掘与水相关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让生态建设不仅有其形,更有其魂。同时,引入艺术、创意等新元素,让古老的泗水、淳江流域焕发出时尚、活力的新魅力。年轻的乡民们,不再只想着远走他乡。他们坐在电脑前,通过一根网线,就将家乡的笋干、草药、手工艺品卖到全国各地。那些古老民居,被巧妙地改造成了民宿,迎来送往着追寻“乡愁”的城里人。 冯公,您看,您守护的这方土地,如今本身就成了最珍贵的财富。人们在这里,找到了文化之根,也找到了致富之门。冯公,您当年劝农耕、兴水利,所求的“仓廪实”,如今已远超您所望。这里的百姓,不仅吃得饱,更吃得好,荷包也一日日鼓胀起来。而您的精神如漫山茶树,深深扎进了这方红土地上,您所践行的“一念为民”,也早已融入闽东干部基因里。 窗外流水声清冽绵长,这水声穿越三百九十年,与冯公当年听见的,该是同样的清越激扬吧。我把翻阅了无数次的《寿宁待志》轻轻合上,掌心传来了一阵温热的搏动,这温度里,有冯公那一字一句皆为民生疾苦而作的吁叹;有他冒雨巡行山村时鬓角的微汗;有他于县衙烛下批阅文书时灯花的余烬;有他“一念为民”的拳拳之心。我知道:今天,最好的纪念,不是频频回首,而是把冯公未竟的理想,过成眼前这般热气腾腾的日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