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霍童溪畔,风光正好。从旧貌换新的九仙畲村到清幽静谧的贵村古渡,从诗味十足的“云气诗滩”到生态怡人的洋岸坂水保园……位于霍童溪蕉城段中段的九都镇,正以一场党建联建的创新实践,打破行政村域壁垒,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近年来,蕉城区九都镇党委探索组建霍童溪九都片区党建联建体,联动柴坑、赖岭、石墩、坑尾4个山区黄精产业村与九仙、云气、贵村、洋岸坂4个霍童溪沿线金牌旅游村抱团发展,构建“黄精+文旅”双轮驱动格局,成功破解产业小散弱、治理碎片化等难题,走出一条兼具个体特色与整体联动的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子。 党建引领抱团发展 “以前,各村发展‘各自为战’,山区村黄精卖不上价,旅游村留客难。现在抱团发展,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谈及片区党建联建带来的变化,霍童溪九都片区联合党委书记钟华彬深有感触。 2023年底,九都镇党委率先试点成立黄精产业中心村党建联建体,迈出跨村协同第一步。2024年底,扩容升格为霍童溪九都片区党建联建体,由镇党委副书记担任总召集人,整合8个联建村党支部、相关企业及特聘专家团等力量,构建起“统一领导、分工明确、高效协同”的组织运行体系。 霍童溪九都片区党建联建体以“地域相邻、产业相关、优势互补”为原则,建立“三议一备案”议事决策机制(联建村提议、共建企业及专家团商议、联建体决议、报镇党委备案),每月召开工作会议,每季度由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召集联席会,确保民主决策、高效落实。同时,下设组织建设、黄精产业、文旅产业等5个专项工作组,调配“一书记三大员”、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组建跨村人才服务队,让各项任务实现“专人推进、专业运作”,彻底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发展局面。 产业联营强村富民 走进九都镇全链条黄精加工基地,机器轰鸣,工人正忙着清洗、蒸煮、烘干黄精。作为宁德市首家黄精全链条加工基地,这座集清洗、蒸煮、烘干、冷藏、包装、展陈、体验于一体的基地,正是片区产业联营的生动缩影。 “我们利用片区联建的模式实现抱团发展,特别是以黄精产业为主的4个山区村,在种植、加工、销售上各有侧重,赖岭、石墩、坑尾村负责种植,我们村主要负责加工、销售,做到联而有用、联而有效。”霍童溪九都片区联合党委委员、柴坑村党支部书记钟子妹说。 不仅如此,霍童溪九都片区还成立“黄精产业专家特聘团”,引进高等院校专家团队驻点指导,研发出黄精茶、黄精果脯等系列产品,推动黄精产业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使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2024年,黄精加工基地投产后,直接带动联建村种植黄精1600余亩,解决220余人“家门口”就业,种植户年增收超8000元,实现联建村村集体经济增收165万元。 在文旅融合方面,霍童溪九都片区推动黄精产业与沿线文旅资源深度嫁接:在“云气诗滩”、九仙村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等网红景点设立黄精产品展销点;将黄精加工基地打造成研学实践点,开设手工制作工坊;开发“黄精采摘+加工体验+景点游览”特色旅游线路,实现“生产线”与“风景线”双向转化。2024年以来,霍童溪九都片区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营销网络将黄精产品推向上海、广东、浙江等市场;吸引21名在外能人和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利益联结协同治理 “土地流转有租金,入股加工厂有股金,在基地务工有薪金,一年下来能多挣不少钱。”柴坑村村民钟大姐的话,道出了片区群众的增收喜悦。 霍童溪九都片区把“联农带农、共同富裕”作为核心目标,搭建起多元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以“保底协议价”锁定黄精收购价,保障种植户基本收益;另一方面引导村民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加工厂等经营实体,累计吸纳入股资金30万元,让村民共享二、三产业增值利润。“租金+股金+薪金”的增收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有效激发了各村参与联建的内生动力。 在治理层面,霍童溪九都片区跳出“分村治理”局限,推动“片区协同”发展。通过整合片区内林下黄精种植、“云气诗滩”、国家级传统村落等资源,打造“水韵九都·黄精小镇”区域公共品牌;科学编制片区整体规划,统筹产业布局与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同质化竞争;以党建引领带动群众参与,共同处理跨村环境整治、旅游秩序维护、矛盾纠纷调解等事务,既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也构建起村民、客商、游客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更具温度。 如今的霍童溪九都片区,黄精产业蓬勃发展,文旅业态丰富多元,村民腰包越来越鼓,乡村治理井然有序。这场以党建联建为纽带的创新实践,正让“强强联手、以强带弱、多元发展、整体联动”的片区化发展蓝图逐步变为现实,为宁德市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九都经验”。 □本报记者陈小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