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宁新闻网 > 新闻快讯 >
厚植“生态+产业”优势 赋能大健康产业发展
2025-09-28 10:27:19 陈莉莉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叶建超  

2025年9月19日,宁德市2025年第二次协商民主季谈会围绕“深挖本土特色资源,培育宁德大健康产业”开展专题协商 市政协供图

柘荣太子参园协奏曲 刘影 摄

世界康养示范镇——蕉城赤溪镇 本报记者 郑霄 摄

大健康产业,既是守护千家万户幸福安康的民生基石,也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引擎。抢占这条“黄金赛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宁德正蓄势待发。聚焦于此,宁德市政协将“深挖本土特色资源,培育宁德大健康产业”列为2025年度协商民主季谈会和重点提案办理协商议题。年初以来,由市政协副主席黄家盛带队的调研组深入本市县区一线,并远赴云南取经,为高质量协商奠定了坚实基础。

9月19日,宁德市2025年第二次协商民主季谈会如期召开,专题协商大健康产业发展大计。市政协主席兰斯琦,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李彦与市政协在家领导、各县(市、区)政协主席、部分市政协委员、相关单位负责人及企业代表汇聚一堂、思想碰撞,共同为加快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献计出力。

深入调研把脉问诊

高质量的建言,源于扎实深入的调研。会前,市政协已做足功课。在协商民主季谈会上,黄家盛就《关于深挖本土特色资源,培育宁德大健康产业的调研报告》作中心发言,交出了一份扎实的“履职答卷”。

这份沉甸甸的报告背后,凝结着调研组的汗水与智慧。6月以来,调研组步履不停,深入寿宁、柘荣、周宁、福安、福鼎等县市一线,问需于企业、问计于基层,全面了解我市大健康产业的资源禀赋与发展实情;同时,远赴云南省保山市、昆明市、玉溪市等地考察取经,重点学习当地在产业规划、政策支持、基础配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这场结合“本地深耕”与“外向学习”的调研,为报告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丰富素材。

大健康产业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涵盖医疗、医药、保健、养老、功能食品等领域的综合性产业,其核心在于推动健康观念从以治病为主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转变。闽东地区山海相拥,森林覆盖率高、滨海风光独特,拥有两大国家5A级景区及中国绿都等诸多美誉,其古田食用菌、蕉城大黄鱼、霞浦特色海产品、福鼎白茶等物产资源丰富,生物医药、按摩器具等相关产业颇具规模,大健康产业初步形成“多点支撑”的格局。但当前发展仍面临产业集群能级有待提升,产业链协同不够紧密,以及顶层设计与统筹力度仍需加强等挑战。

为此,调研组建议推广“种养加”全流程健康生产方式。加强对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监管,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种植模式,从源头保障原料“生态、道地、安全”;强化“龙头企业+原料基地”深度合作,规范采收及初加工环节卫生控制流程,严格执行有机食品加工技术规范,确保原料在采收、加工、运输等环节品质安全;加强94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监管,扩大质量追溯覆盖范围,让“来自宁德”成为健康、优质的代名词。

结合我市独特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调研组针对细分领域也提出了差异化发展路径:在生物医药领域,整合全域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建设“一核心加三基地”,推动“医药制造+药材种植”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深度融合;支持药企向大健康消费领域延伸,鼓励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头部药企做大做强。在按摩器领域,成立全市智能健康装备研发中心,支持按摩器具企业与医疗机构等合作拓展应用场景,与本地生物医药企业合作开发“产品+耗材”组合,促进本土消费,壮大“中国按摩保健器具生产/出口基地”。在康养旅游方面,大力完善交通、住宿、智慧服务、医疗保障等配套,打造滨海浪漫、高山避暑、乡村怡情、茶韵养心等四大特色康养板块,推动“生态+旅游+文化+康养”深度融合。

群策群力精准建言 

在市政协搭建的协商议政平台上,委员们畅所欲言,既围绕核心议题深入剖析现状,又结合实践经验积极建言,展现出饱满的履职热情和精准的建言能力。

当前,大众健康需求正从单一医疗服务向疾病预防、保健康复等多元需求转变,为按摩器产业带来广阔前景。市政协常委陈思文瞄准我市按摩器产业发展短板,提出建立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定期召开企业供求对接会,设立产业链专项基金,支持横向并购与产业链垂直整合;组建“福安智能健康装备研究院”创新联合体,开发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产品,支持企业以科技和品质为核心发展自主品牌。

“我市森林康养产业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配套设施服务薄弱、市场主体规模小、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市政协委员陈梁建议,开发“海拔梯度康养”产品,整合“活力之都、绿色之都、康养之都”三大子品牌,打造森林康养产业体系;突破基础设施瓶颈,提升核心森林康养资源富集区交通通达性,合理规划建设康养综合体、自然疗愈中心等,提高森林康养综合服务能力。

医药产业是大健康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市政协常委林其勇建议,深化《宁德市促进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六条措施》,借鉴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园“龙头引领”模式,以专项奖励为牵引,支持企业扩产、开展创新项目,助力本地潜力企业成长;引进原料药、辅料、包装材料等配套企业,扶持医药研发、企业孵化等服务机构,建设生物与新医药第三方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产业配套服务水平。

体育康养承担着促进全民健康、拓展消费场景、带动文旅联动的重要任务。市政协委员张雅珍呼吁,进一步明确体育在大健康中的定位,聚焦“体医融合、体康结合、体旅互动”三大方向,加大政策、资金、用地等支持力度;建设海洋运动产业集聚区,规划海上体育公园,打造“中国滨海徒步节”等赛事IP,推动海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养老健康产业方面,市政协常委刘祖长分析认为,我市养老健康产业资源“散而不聚”、发展“需而难续”,应建设市级康养产业统筹发展平台,深化周宁“避暑疗养+森林康养”等各县(市、区)主题场景打造;推动医养资源无缝对接,鼓励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会资本等多方参与,支持康复医院、老年护理院等专业机构贴近社区布局。

委员们各抒己见的同时,作为扎根我市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代表,安发(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高炜也分享了企业三产联动的实践经验和下一步发展思路,为我市大健康产业的宏观发展提供了具体的落地路径与示范。 

部门回应协同推进 

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各部门协同发力。委员发言结束后,市发改委、工信局、农业农村局等7家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纷纷结合各自职能,作出了现场回应。

“目前,我委正牵头编制全市大健康产业专项规划。”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充分挖掘我市“山海相拥、物产富集、药材道地”的资源组合优势,聚焦健康食品、康养旅游、生物医药、健康装备、数智健康服务五大领域,构建“2+3”现代化大健康产业体系。

全市按摩器企业已拥有覆盖智能传感、健康数据分析等领域的有效专利2200多项。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支持建设智能健康装备研发中心为基础,推动省级按摩器具质检中心及福安市索弗大健康产业园等落地,鼓励企业开发无感健康监测、智能互联等创新产品,促成企业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中医药以及体育企业开展合作,推动我市按摩器产业健康发展。

“将加强医养结合单位指导,鼓励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推动公立医疗机构延伸开展养老服务,鼓励各养老机构设立无级别医疗机构;结合我市海洋资源、生态文化,大力推广‘中医养生+绿色医疗’,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理疗、草药调理等特色健康管理服务。”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

我市拥有丰富优质的农产品资源,为生物医药、保健品及功能性食品产业提供了天然的原料宝库。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聚焦本土特色农业资源,进一步在推动食用菌良种选育、提升中药材质量、支持有机茶产业发展、深化茶旅康养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培育壮大宁德大健康产业贡献农业力量。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梳理调研组和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将其及时吸收到大健康产业专项规划和具体工作中,确保‘好思路’转化为‘实举措’,推动协商成果落地见效。”李彦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化大健康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一个核心IP,发展五个重点产业,突出六大支撑工程,形成“六个一批”成效成果,全面构建大健康产业全链条发展格局。

“大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区域竞争的新赛道。”兰斯琦作总结讲话,强调要增强紧迫意识,深刻认识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不断拓展产业内涵与外延,全力构筑宁德大健康产业发展新优势。要树立“一盘棋”思维,将大健康产业纳入全市发展大局中谋划,持续强化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聚力打响宁德大健康品牌。要精准建言献策,围绕“十五五”大健康产业专项规划及关键环节,深入调研、系统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产业发展贡献政协智慧。

共识在协商中凝聚,蓝图在建言中清晰。本次季谈会虽已落幕,但助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征程已然开启。市政协将持续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跟踪问效,推动协商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实际动能,为谱写宁德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多政协智慧和力量。

□闽东日报记者 陈莉莉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周宁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周宁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周宁新闻
    [更多]闽东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21008503号-2)
    • 公安备案号:闽公网安备35092502000047号
    • 中共周宁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共周宁县委报道组主办 地址: 周宁县狮城镇北门路1号县政府综合楼一楼
    • 邮政编码:355400  举报邮箱:znw5631966@163.com
    •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电话:0593-5622136
    • 周宁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