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宁新闻网 > 践行“三库+碳库”重要生态理念 >
荒山披绿 生态致富
2025-09-25 10:12:58 单志强 魏知秋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叶建超  

讲述人:黄振芳大儿子黄传融

年过九旬的黄振芳(中)依然会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林场,看望他亲手种下的那片树林。李洪元 摄

眼前的这片家庭林场,绵延7300多亩。可4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石头裸露、草木稀疏的荒山。

那时候,我们村“山是秃的,地是瘦的,人是穷的”。那时候,一棵树能卖100多元,谁家揭不开锅,就上山伐木换粮。山秃了,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频频冲毁农田,村民的日子过得愈发艰难,村里也陷入“越砍越穷、越穷越砍”的恶性循环。

转机,发生在1983年。

那一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林木谁种谁有,个人所造林木有继承权”,鼓励农民上山开荒种树。

那年已56岁的父亲思虑再三,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着全家扛着锄头上了山。当时村民大多不理解,甚至背后称他是“傻老汉”,但父亲认准了一个理:有了树,就有了钱;有了钱,就不怕饿肚子。

开山种树的过程充满了艰辛:春寒料峭,父亲带着全家人踩着泥泞步行一个多小时上山;盛夏酷暑,汗水浸透衣背。最苦的时候,全家人连续在山上干了一个多月,种下松木、杉木等20多万棵。

现在我的手上还留着当年种树时磨出的老茧,累是真累,但看着小树苗一天天长高,心里就有盼头。

然而,造林周期长啊,短期内难见效益。几番辛劳,家里已负债累累。为了让林场走上正轨,父亲向银行贷款8万元,用这笔钱修了机耕路,买了拖拉机,专门栽了114亩速生林。后来为了方便管理林场,父亲干脆带着全家搬到山上住,春栽树、夏管树、秋养土、冬巡护,把家安在了林子里,一住就是好多年。

坚持,终有回响。几年时间,父亲带领全家造林1000多亩,不仅在周宁县遥遥领先,更成为当时宁德地区唯一的“全省造林大户”。父亲为闽东植树绿化带了个好头,引起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关注,他冒雨上山看望我的父亲,还亲手种下3棵杉树。

在父亲的影响下,渐渐地,越来越多村民加入造林行列,山林逐渐恢复生机,泥石流减少了,山泉重新流淌,村里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今年3月,父亲因其40年如一日植树造林、点绿成金的感人事迹,被评为“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给了全家莫大的鼓舞。

如今,父亲年纪大了,林场经营管护的担子就落在了我的肩上,我也在父亲打下的基础上探索“以林养林、生态致富”的新路。比如,在林下,我们种植黄精、草珊瑚、紫灵芝等中草药,还养了蜜蜂;在山下,我们发展生态农业,通过科学套种轮作,实现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效益最大化。

林下种药养蜂,山下科学轮作,既守护了林子,又鼓足了腰包,这才是可持续的“以林养林”之路啊。

(福建日报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魏知秋 记录)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周宁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周宁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周宁新闻
    [更多]闽东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21008503号-2)
    • 公安备案号:闽公网安备35092502000047号
    • 中共周宁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共周宁县委报道组主办 地址: 周宁县狮城镇北门路1号县政府综合楼一楼
    • 邮政编码:355400  举报邮箱:znw5631966@163.com
    •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电话:0593-5622136
    • 周宁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