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时光梯田”浸润在浓浓的绿意里,层层叠叠的梯田中,水稻长势良好,随着微风摇曳着。 可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是另一番情景。“荒了好些年,杂草比人高。”屏南爱故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国老望着眼前的“时光梯田”,回忆起返乡时的景象。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多为细碎分散的“山垄田”。这些田地耕作不便,“种地不赚钱”成了当地群众的普遍认识,抛荒地日渐增多。 2020年,一场守护粮食安全行动在屏南县全面铺开,无数沉睡的梯田重焕生机,再现丰收景象。 “作为屏南人,得知‘我在屏南有亩田’认购活动后,心里触动很大。”在政策感召与活动带动下,2021年,潘国老回到四坪村。在村委会支持下,他流转土地100亩,发展水稻、蔬菜种植,以多元生产方式打造生态农田。 五年来,屏南县持续深化“粮食安全屏南行动”,从最初的“购米包地”模式,到创新推出“认领一亩田”机制;从党员干部率先认领,到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从专注水稻种植,到践行大食物观拓展多元业态,“粮食安全屏南行动”从1.0版本迭代升级至3.0版本。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被认领田地超12万亩,其中,7740亩为抛荒地复垦,社会化认领占比超过六成。 令人欣喜的是,“认领一亩田”的价值,已超越唤醒撂荒地的初衷,催生出乡村发展的多元可能。 暑期的四坪村,迎来了旅游旺季。“时光梯田”不远处,茶吧、咖啡屋等业态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游客或品茶,或喝咖啡,或是漫步于田间感受乡土气息,尽享惬意时光。 今年以来,潘国老持续探索“一亩田”的价值,立足生态农业和村内文旅发展态势,在“时光梯田”中植入茶吧、咖啡屋等业态,推动观光、体验与消费深度融合,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今年‘五一’假期,茶吧、咖啡屋正式营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游玩。等到稻谷金黄时,应该会有更多人来感受古村韵味。”潘国老说。 同样,在屏城乡南湾村,曾经的抛荒地经过精心打理,焕发出新活力。屏南县一糯千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邱桂说:“立足农业资源,结合文创文旅,发展‘稻田+’模式,让稻田‘长出’更多可能。” 策划梯田农耕文化节,让稻香与歌声交织、丰收与喜悦交汇;举办农耕研学活动,通过插秧、收稻等体验,让游客深入感受农耕文化;打造摄影基地,引来众多摄影爱好者齐聚,让传统稻田变身文旅打卡地……从“稻田+音乐”的沉浸式体验,到“稻田+研学”的互动参与,再到“稻田+摄影”的美学传播,南湾村蹚出了一条农旅融合新路径。 “今年,我们携手屏南县福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长桥镇柏源村发展水稻1000多亩,探索‘一亩田’的更多可能,续写‘稻田+’新篇章。”邱桂敏说。 如今,屏南的“一亩田”不仅种出了粮食安全的底气,更种出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本报记者张瑜通讯员甘叶斌 屏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