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障碍青年包装银耳 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 “很感谢训练营帮我走出生活困境,现在我的宝宝已经11个月了。”从天天躺床上、轮椅转移能力弱,到重拾生活自理能力、担任同侪教练并结婚生子,自我封闭了8年的王丽雪在参加首期宁德市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后开启了新生。 22岁那年,王丽雪因车祸受伤,胸室以下没有知觉。因害怕别人“异样的目光”,整整8年她都躲在家里,一张床、一张轮椅就是她的全部。“依靠自己从床转移到轮椅或从轮椅转移到马桶都非常困难。”参加完训练营后,王丽雪“走出来了”。在后来的训练营中,她以同侪教练的身份,以切身经历为教材,用“感同身受”的陪伴打破传统康复漫长、枯燥的练习,助力伤友重塑生活自理能力。 自2021年起,我市持续开展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采用“伤友互助+专业指导”模式,以生活技能培训为核心,利用伤友的经验加上专业能力和“相同的心路历程”帮助受训伤友走出伤病阴影。4年来,累计帮助近百名脊髓损伤者重拾生活信心,其中30人实现就业,5人成长为“本土”同侪教练。同时,组织肢协为全市脊髓损伤者开展入户访视服务,全方位为脊髓损伤伤友注入新的希望和力量,提升脊髓损伤伤友的生活幸福指数。 为了让残疾人从传统康复模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主导者”,近年来,市残联坚持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并实践多元自助互助康复模式,通过整合专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激发群体内生动力,针对脊髓损伤、精神障碍、心智障碍等不同对象,分别构建起“伤友互助+专业指导”“场景化训练+专业化干预+社会化支持”“全生命周期服务”等特色路径,推动自助互助理念融入康复全过程,有效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与社会适应能力。 康复对于残疾人而言,是生命尊严的重建。蕉城区康乐家园正是多维康复理念助力精神障碍者回归社会的有效实践地。 “周末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和家人去户外走走?”……当周一的晨光照进蕉城区康乐家园的窗户,教室里还弥漫着周末的“松弛感”。尚未进入上课时间,老师和学员们愉快地聊着家常。在这里,许多学员的蜕变令人欣喜——刚来时沉默寡言,害怕与人接触,如今,他们不仅熟练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还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在互动中收获快乐。 康乐家园是一个集公益性、开放性为一体的专业精神残疾康复服务平台,为稳定期的精神障碍人士提供心理疏导、生活技能训练、社会心理功能康复等专业服务,通过构建“场景化训练+专业化干预+社会化支持”的多维康复服务模式,帮助他们重拾自信、重建人生。 当心智障碍青年第一次触碰暖星工坊待包装产品时的兴奋,当心智障碍群体架子鼓乐队的演奏引来掌声阵阵……这些动人瞬间的背后,是我市聚焦1项服务体系、2支专业队伍、3个共建平台,以“123”工作机制推动心智障碍群体自助互助康复服务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 构建1项服务体系,打造“阳光助残”党建品牌,推动多部门协同发力,强化资金与政策保障,围绕康复、教育、就业、社会融合等方面开展关爱帮扶活动。注重培育专业力量,大力扶持优秀助残社会组织发展,建强扶残助残志愿者队伍,激发社会力量支持,为心智障碍群体融入社会提供有力支撑,逐步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的宁德特色关爱服务体系。 建强2支专业队伍,坚持“请进来”引智赋能,建强专家团队,牵头制定科学系统的康复服务计划,通过举办职业康复大会、专项培训等活动,吸引近500个家庭参与,带动1000余名志愿者加入服务队伍,其中25人成长为骨干力量,为项目持续优化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注重“走出去”实践提能,建强家长队伍,聚焦群体和家庭内生动力挖掘,带动近500个家庭参与项目,培养20名家长骨干,指导家长通过制定有计划的饮食起居、出行安排等方式开展各项活动,提供有效家庭支持。 打造3个共建平台,建设多元阵地,打造服务平台,规划1000多平方米福乐家园康复基地,提供生活自助、社会融合和职业康复训练;创设暖星工坊、彩虹星工坊等辅助性就业机构,承接文创产品、山海特产包装订单,累计创造产值近20万元,切实拓宽心智障碍群体的就业渠道。注重品牌创建,打造特色平台,推出“星望职场”职业康复、“星动未来”运动康复、“星智筑梦”科普体验等“星系列”特色项目,精准对接群体成长需求。凝聚社会合力,打造融合平台,由心智障碍群体组成的架子鼓乐队、排球队、舞龙舞狮队活跃在各类公益演出舞台,60余场演出赢得阵阵掌声;近800场公益倡导活动、3000多场公益课程,让近700个家庭感受到温暖。 如今,通过项目化运作,我市培育出一批本土自助互助服务组织,其中宁德市蓝丝带助残帮扶中心获评第七次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具有闽东特色的助残服务品牌愈发闪亮。 □闽东日报记者陈薇 (市残联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