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鲤1号”一处小景 “乡村振兴合伙人”林隆剑与“花鲤1号” 开一扇窗,把云雾、远山、田野“框选”,邀两三游客倚窗观景,手捧新茶饮,放空心情……这是周宁县“乡村振兴合伙人”林隆剑打造的“花鲤1号”。 林隆剑是一名摩托车骑行爱好者,本就喜欢天南地北到处旅游。今年9月,浦源镇发出“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令,对“花鲤小镇”的多个乡村振兴项目进行招商,招募一批从事主题餐饮、研学、文创、网络直播、亲子娱乐等领域的“合伙人”。有着餐饮从业经验、热忱旅游行业的林隆剑应邀加入,承接位于浦源镇浦上路上洋桥旁的“水利设施管理房”项目,将其改造成文艺气息十足的“花鲤1号”。 “水利设施管理房”项目呈现长方形空间。林隆剑因地制宜,以“花鲤”为主题,发挥巧思,设计了茶咖夜酒、摩旅驿站、自行车俱乐部、茶空间、餐厅在内的不同长廊文艺空间,让游客转角都会遇到不一样的风景。 林隆剑的“花鲤1号”试营业后,吸引了大批全国各地的游客、摩友前来打卡游玩。“我们正以驿站为起点,为全国摩友设计了2天1夜精品旅游路线,集鲤鱼溪、仙风山、陈峭等景区在内,并运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推介,为挖掘周宁旅游潜力贡献力量。后期,我们还会结合‘花鲤小镇’开发一片四季花海,努力打造一个全新的周宁旅游新地标。”林隆剑说。 产业撬动乡村振兴,广袤田野大有可为。近年来,为破解域内乡村产业基础薄弱、内生动力缺失的难题,周宁县创新推出“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合作共赢”的“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将泗桥乡溪口漂流、七步镇八蒲清凉谷等项目作为招募重点,招引热心乡贤、青年创业者、文艺创客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与村集体“合伙”开发乡村产业项目,努力构建村民就业有“薪金”、土地流转有“租金”、入股合作有“分红”、参与经营有“现金”的发展新局面。 走进隐秘于大山深处的千年历史文化名村——礼门乡常源村,清溪潺潺、黄墙黛瓦、古韵悠悠。周宁县乡村振兴帮带导师黄锦坤正领着乡亲们建设特色民宿、策划实施溯溪旅游休闲项目。 黄锦坤毕业于福州大学,是雕塑领域新锐青年艺术家。2022年,在周宁县人才政策引导下,黄锦坤回到老家创业。“常源村得天独厚的溪石资源和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正是‘借题发挥’的绝佳之地,村中的古民居倘若开发出来,更能成为城市周边游的一个微型目的地。”回到常源村后,黄锦坤根据古村风貌“量体裁衣”,协助村集体设计古村发展规划,在保留老宅风貌和乡村肌理的基础上,带动村民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全村房屋外立面改造,原野书屋、老鸦柿基地、乡村展陈馆建设,民宿改建,景观点打造。 “在黄锦坤的指导下,村民积极响应人居环境建设,齐心协力抓好各项旅游项目建设,村庄面貌明显改善,村庄发展步入全域特色乡村游的全新轨道。”常源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黄起财表示,该村将持续抓好旅游新业态打造,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配套,进一步推动古村复兴、文旅发展。 截至目前,周宁县通过线上招募、线下走访等形式吸纳“乡村振兴合伙人”20余名、项目策划团队5个。“合伙人”围绕村庄规划建设、公共品牌推广、民俗文化保护、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献智献力,探索“生态+”“庭院+”“乡创+”等多种乡村运营模式,为礼门乡常源村古村落提升、浦源镇鲤响青年民宿等20余个项目注入乡村人才“活水”,为金牌旅游村、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源动力”。 同时,周宁县还建立乡村两级“合伙人”服务保障管理机制,对项目推进、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合伙人”,优先享受金融贴息贴补资金补助。同时,乡(镇)、村积极为外地藉“合伙人”提供餐饮住宿、子女教育等服务保障,促进其与村民打成一片。截至目前,共有25人被授予“荣誉村民”称号,真正让“外来客”变成“家乡人”。 □闽东日报记者 陈容 通讯员 李何颖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