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宁新闻网 > 乡村振兴 >
写好“三茶”文章 助力乡村振兴
2024-11-27 15:46:37 陈容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叶建超  

e15a544a360440fe163471621718879e_p1_b.jpg

▲色彩斑斓的福安甘棠茶苗基地  席国胜 摄

89a070f1f12206321b02a524e5093647_p2_b.jpg

▲坦洋工夫专场推介现场 郑祖辉 摄

采茶姑娘胜仙姑  季明文 摄

cfb9d9ea806d7eebb598227f65be5441_p4_b.jpg

▲白茶智能化精制生产流水线

808db26581e78c4ec20420a702fb4fca_p5_b.jpg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大比拼——第三届福鼎白茶传统工艺制茶大师暨第二届制茶能手评选活动

绵绵青山上,片片茶相连。

闽东,山地资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产茶历史悠久,是全国重要产茶区、著名茶叶之乡,有着“中国红茶之都”“中国白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等美誉。

一杯闽东茶,如何沏出新滋味。近年来,我市将茶叶作为八大特色产业之一,成立了市长为组长,27个市直单位和部门组成的宁德市“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后根据市政府文件调整为联席会议机制),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关于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市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县联手实施推进“八个一”工程和优势农业提效专项行动,持续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推动宁德茶产业呈现“百万亩面积、百万担产量、百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百万人涉茶,百家省级龙头企业”良好发展态势。

2023年,全市茶园面积、毛茶产量和产值分别较2020年增长19.06%、21.67%和26.63%,其中白茶产量占全国的58.7%,红茶产量占全省的45.75%。6个县(市)入选“2023年度中国茶业百强县域”,福鼎白茶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坚持文化引领推动影响力持续扩大

深秋时节,走进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千亩茶园延绵不绝,一批批游客慕名而来,了解坦洋茶文化。

坦洋村是“坦洋工夫”红茶发祥地。相传,坦洋工夫茶创制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年正式命名,远销东南亚和欧洲,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来千家好,茶袋铺路做床倒(躺)”……这首古老民谣描述了当年坦洋市井的繁忙景象。

“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近年来,坦洋村牢记嘱托,紧跟时代步伐,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保护修缮历史遗存,发展茶旅新业态,逐步走出了一条“茶乡观光休闲+特色民宿+茶文化研学”特色发展新路子。2023年,坦洋村接待游客6.9万人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56万元。

寻茶乡文脉,助乡村振兴。宁德市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池玉洲介绍,近年来,宁德持续弘扬推广茶文化,提升茶品牌影响力。一方面,加强茶文化保护研究,编撰出版《宁德茶业志》《八闽茶韵》等茶叶志书50多部,创作《茶韵绵长》《最美的样子》等歌曲、微电影宣传作品,推动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福鼎白茶”“坦洋工夫”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茶文化推广,办好宁德市茶王赛、福鼎白茶开茶节、全国红茶高峰论坛等一系列茶事活动,仅2023年,我市就成功举办茶事活动50余场。

以茶促旅、以旅带茶。同时,我市还积极推动“茶旅融合”发展,打造福鼎点头白茶特色小镇、福安坦洋茶谷文旅基地、寿宁下党红色文化+定制茶园等一批茶旅融合基地,助力乡村振兴焕发新活力。寿宁、周宁获评“全国特色魅力茶乡”。

筑牢产业基础

推动竞争力持续增强

茶,是山间的一掬绿意,更是惠及万千茶农的民生产业。

这些年,柘荣县的一杯“高山白茶”香飘万里,广受市场认可。在今年5月举办的2024中国茶品牌建设论坛上,柘荣高山白茶成功跻身2024中国茶品牌Top50,品牌价值达到35亿元。

柘荣,气候温润、雨量充沛,茶区平均海拔900米,时常云雾缭绕,为茶叶生长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柘荣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郑鸿景表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抓手,出台了茶十条等优惠政策,多措并举促进茶产业发展,现有工商注册茶叶加工企业(含合作社)约193家,全县茶园面积7.3万亩,支撑起群众增收的“半壁江山”。

秋日的“峻山野”茶园上,桂花绽放,花香与茶香交织在一起,沁人心脾,茶垄间,茶人们正在施用有机肥,开展茶园秋季管护工作。

这片茶园的负责人正是“90后”新茶人汤小廷。2013年汤小廷返乡创业,创立“峻山野”品牌,为寻觅心中的有机茶园基地,汤小廷多方寻找最终选定蕉城区赤溪镇班竹村的一处海拔850米的荒山,将10万多株野生茶移栽至此,开发出600亩高标准有机茶园。

汤小廷的茶园颇具特色,采用“一米一丛、野放丛生”的方式种植。“我希望给消费者的是一杯健康有机茶,严格落实‘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打除草剂’的原则,抓虫除草由人工参与,施用农家肥、绿肥,不修剪、不台刈,让茶园内部的多样性物种相生相克、共生共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汤小廷说。

好山好水出好茶,良种良态产佳茗。眼下,宁德正在深化“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开展优势农业提效专项行动,全力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在优势产区建设的基础上,推进茶园生态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茶园土壤管理、茶园绿色防控等技术,积极开展生态低碳茶园建设;大力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提高茶叶生产经营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农资监管平台管理,杜绝茶园禁限用农药进入茶区,狠抓投入品源头管控;加快推进茶叶企业“一品一码”追溯管理,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监管。

截至目前,全市生态茶园覆盖率达82.6%,超2000家茶叶企业纳入“一品一码”可追溯平台,有机茶和有机转换认证茶叶企业达173家,茶叶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全市获批“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

强化科技赋能

推动支撑力持续增强

在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白茶智能化精制生产流水线正在运转,智能化设备按照既定程序,有序开展白茶生产加工,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品品香的白茶智能化精制生产线,投产于2022年,属行业首创,一条智能化生产线,只需6名工人,每天可以生产6吨茶叶,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大幅提升产出效率,推动企业提质增效。”总经理邵克平介绍。

“品品香”是福鼎白茶产业的“领头羊”,创立于1992年,是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创业30多年来,“品品香”一直专注白茶,积极开展茶科技成果转化,累计获专利115项。

“这几年,我市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抓手,持续推进茶叶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等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全市已建成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2个、省级8个;培育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小巨人企业各5家、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不断增强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宁德市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田洪武说。

不久前,福安红茶科技小院刚刚结束了《不同红茶烘干技术与配套工艺研究与应用》课题研究试验。目前,福安红茶科技小院已发表论文8篇,授权专利9项。

福安红茶科技小院位于福安市城阳镇占洋村,获批于2021年,与省科协、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省农技协、宁德师范学院、宁德市科协、福安市科协等单位共建,依托单位为福建新坦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入驻专家13名、研究生18人。

小院成立以来,响应三茶统筹,强化茶科技创新,专家团队结合企业情况开展课题研究,涉及茶树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红茶加工等领域,并结合科特派工作开展茶业技术服务,引导茶农高效生产,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的发展需要凝聚各方力量。这几年,宁德通过校地科研合作组建了一批茶叶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中国白茶研究院”、福安市“三茶”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建立3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并选派了150多名各级涉茶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在基层“传经送宝”。同时,加强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全市获评“全国技术能手”2人,“全国农业技术能手”2人,“福建省技能大师”1人,绿雪芽茶业3人获评全省首批特级技师,“宁德市技能大师”“宁德工匠”各4人。高层次人才方面,品品香茶业、六妙白茶等20多家茶企累计申报认定省高层次人才3人,天湖人才32人。

宁德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李辉表示,下阶段,宁德将持续聚焦短板和弱项,通过全面实施“八个一”工程,开展提质增效行动,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茶业,讲好宁德茶叶品牌故事等措施,做好“三茶”统筹文章,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容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宁德市茶产业发展中心提供)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周宁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周宁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周宁新闻
    [更多]闽东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21008503号-2)
    • 公安机关备案号:35092502000015
    • 中共周宁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共周宁县委报道组主办 地址: 周宁县狮城镇北门路1号县政府综合楼一楼
    • 邮政编码:355400  举报邮箱:znw5631966@163.com
    •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电话:0593-5622136
    • 周宁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