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宁新闻网 > 乡村振兴 >
“靠山吃山”吃出了新滋味
2024-08-12 11:30:21 单志强 魏知秋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叶建超  

从一棵树到千亩林,黄传融一家持之以恒种树、发展林下种植,带动村民增收

□福建日报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魏知秋

8月,走进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山中树木葱郁、枝叶婆娑。林场负责人黄传融摸着自己40多年前种下的杉树,喃喃地说:“这些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很难想象,眼前这片不见尽头的山林,曾经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以前的木材很值钱,一棵树可以卖100多元。谁家日子过不下去了,就上山砍树卖钱,换粮食。慢慢地,整个村的山都变成了光头山,水土流失严重,农田经常被泥石流冲毁,日子过得很艰苦。”黄传融感慨道,“我们一家七口人常常吃不饱饭,靠借钱借粮食过日子。”


1979年,乘着改革开放的“第一股春风”,黄传融与父亲黄振芳承包了10亩农田种植杂交水稻,当年产量就超万斤,生活开始慢慢好转。


有了一定经济基础,黄传融和黄振芳将目光转到开荒种茶上。“了解到县里有鼓励发展富民产业的政策,我和父亲商量之后,决定大干一场。”黄传融说。他们一口气开了10亩高标准茶园,经过三年精心管理,一亩茶园有2000元收入,10亩就是2万元。“那时候干活一天才3元,2万元是想都不敢想的。”黄传融说,他们一家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成为全村第一个“万元户”。一时间,村民纷纷效仿,茶叶成了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1983年,政府出台文件,明确宣布,“林木谁种谁有;个人所造林木有继承权”,鼓励农民上山开荒种树。村里自古就有“凡属众山均为公有,谁造林则造林收入归谁所有,砍伐后山权仍归公有”的村规民约。在一番思考之下,56岁的黄振芳和26岁的黄传融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承包山地,开荒种树,当年就种下了50亩树木。


开山种树,谈何容易。“山路崎岖,上山需要将近一个小时。真的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黄传融回忆。1984年春节前夕,他到10多公里外的县林业局挑运树苗,大年初二,父子俩雇了20多个村民一起上山。当时大雪封山,他们一点点扒开厚厚的积雪,挖穴种树。连续一个多月不停歇,成功种下20多万棵松木苗和杉木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家人种下的树苗成活率高达95%。但是造林短期内难以见到效益,经过这一番“折腾”,黄家再次欠上外债。


1985年,黄传融偶然从报纸上看到南平有成功种植速生丰产商品用材林的报道,立刻有了种植“速生林”的想法。可资金从何而来?


在周宁县政府支持下,年过半百的黄振芳向银行贷款8万元,投身到114亩速生林建设中。他们修建机耕路、购置拖拉机、建设管理房,将家搬到山上,与树为伴,这一住就是5年。


“我们在速生林中套种魔芋、地瓜、马铃薯等农作物,从鸡场运来有机肥,在滋养农作物的同时,还可作为树木底肥。5年时间,林场最大一棵树直径达18厘米,这按常规要生长20年。”黄传融话语中透着自豪。


从1983年举家上山开荒造林,到3年后造林面积1207亩,黄振芳被评为宁德地区唯一的“全省造林大户”,黄传融也捧回“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黄家人为闽东绿化植树带了个好头,引起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关注。他先后3次深入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亲手种下3棵杉树,并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了“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绿色发展理念。


看到黄振芳家庭林场办得有声有色,曾经担心政策会变不敢种树的群众渐渐消除了疑虑,纷纷加入到植树造林的队伍中。从一家种到家家植,短短几年,后洋村林地面积扩增到7307亩。


“这些树一天长得比一天好,我们现在是一棵也舍不得砍。守护好这片青山,是我最大的心愿。”黄传融说。


如今的黄传融,依托丰富的林下资源,养蜂、种植中草药,实现林下空间有效利用。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种植猕猴桃、葡萄、蜜薯等作物,带动5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大家“靠山吃山”吃出了新滋味。


说起今后的打算,黄传融笑呵呵地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要把后洋村丰富的森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构建‘林种、林养、林游、研学康养’新模式,让村子更美、村民更富。”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周宁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周宁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周宁新闻
    [更多]闽东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21008503号-2)
    • 公安机关备案号:35092502000015
    • 中共周宁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共周宁县委报道组主办 地址: 周宁县狮城镇北门路1号县政府综合楼一楼
    • 邮政编码:355400  举报邮箱:znw5631966@163.com
    •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电话:0593-5622136
    • 周宁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