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宁新闻网 > 全面深化改革 >
理“响”周宁、“声”入人心——周宁县“非遗+宣传”模式推动新思想宣讲进万家
2022-10-31 16:20:33  来源:中共周宁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阮飞龙  

近年来,周宁县坚持“三贴近”原则,深挖本地文化资源,围绕“非遗+宣讲”模式,坚持传承与传播“两翼齐飞”,创新载体设置,丰富展现形式,借“非遗”聚人气,用党史凝人心,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党史知识入耳入脑、沁入人心。今年8月,“方言评书”宣讲新思想项目参加全市第二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得金奖第一名,非遗文化传承+理论宣讲服务队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全省14个“省级理论示范点”之一。

一、唤醒旧民俗,让宣讲“存古韵、有新知”。梳理现有文化遗产资源,找准“非遗+宣讲”切入点,让“非遗”走出博物馆、故纸堆、老作坊,承古艺、发新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重焕生机。一是挖掘“老手艺”,推动非遗活化。围绕周宁现有的2个省级、7个市级、29个县级“非遗”项目,从中筛选合适的宣讲载体,通过多方寻访,邀请一批具备方言评书、搬铁枝、木偶戏、闽剧、北路戏、桌评戏、剪纸等传统民俗技艺的老艺人,动员其参与基层文化活动,唤醒百姓“非遗”情怀。成立狮城镇曲艺传习、咸村镇畲族文化、李墩镇北路戏、浦源镇护鱼文化、玛坑乡木偶戏、礼门乡孝廉文化等志愿服务队,围绕重要节点,广泛开展宣讲活动。大力扶持各类民间剧团、文艺队伍,引导其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为宣讲“搭台”“聚气”。二是打造“新地标”,培养文明乡风。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在城区步行街设置“云端周宁学习讲坛”,作为方言评书、木偶戏日常演出场所。在鲤鱼溪设立民俗馆,兴建鲤鱼溪文化博物馆,常态化实景展示传统评书、剪纸、竹编等非遗项目。结合民间组织规范化管理,改造龙潭刘氏宗祠、杉洋林公宫、洋尾刘氏宗祠等十多处民间场所,打造家规家训馆、农家书屋、戏曲演绎、电视收看等场地。使“非遗”展示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培育文明乡风。三是融入“红元素”,传递党的声音。动员党史专家、理论工作者,围绕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创作文艺精品,为宣讲“大餐”提供丰富“食材”。编印《周宁红色故事》《中国共产党周宁县历史大事记》等“口袋书”6期6000册,同步发布电子书。创作方言评书《革命英雄凌福顺》、方言歌曲《十送红军》、诗歌《永远的丰碑》,编排北路戏《传承》、闽剧《沙家浜》、舞蹈《不忘初心》等,放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主题风筝,让“非遗”成为宣讲宣传的良好载体。

二、扎根乡土间,让群众“坐得住、听得懂”。跳出固有“说教”宣讲模式,立足乡土实际,聚焦百姓视角,用群众语言讲好百年党史故事,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一是“沉浸式”宣讲,变“书面语”为“本地话”。方言评书、口头文学在民间流传久远,有深厚群众基础,受众广泛、通俗易懂。针对这一特点,以民间传说、经典故事为“暖场”聚集人气,吸引大量“铁杆粉丝”听讲。以方言评书直接作为呈现方式,设计“沉浸式”宣讲,把政策理论、党史知识从“书面语”转化为“本地话”,确保“上连天线、下接地气”。去年以来,“云端周宁学习讲坛”已开展方言评书宣讲近150场,直接受众4万多人次。二是“演绎式”宣讲,变“理论课”为“文艺课”。发挥戏曲对中老年人的强大吸引、感召作用,依托黄埔北路戏、玛坑杖头木偶、牡丹花闽剧团、咸村下坂桌评戏等,常态开展演出。将党的政策、党史知识等融入演出内容,把讲道理与讲故事、大政策与小实际结合起来,让“理论课”成为“文艺课”。通过“演绎式”宣讲,让群众从视觉、听觉为主的感官体验,故事性的情感体验中感受价值认同的精神体验。三是“互动式”宣讲,变“天边事”为“身边事”。准确把握群众心理,紧扣“有趣、有关、有用”三个关键,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在宣讲中设计互动环节,让宣讲内容从“天边事”转变为“身边事”,牢牢吸引群众注意力。如,开设剪纸互动课堂,指导中小学生共同制作党史主题作品,在创作评比中感悟百年变迁,做到“我感兴趣”;以周宁革命史为主要题材创作灯谜300多条,结合“三月三”“端午节”等特殊节点,推行“灯谜党课”,做到“与我有关”;在宣讲活动中搭配义诊、竞赛等内容,让群众既收获知识,又得到实惠,做到“对我有用”。

三、融入新业态,让非遗“保护好、传播开”。坚持传播与传承“两翼齐飞”,综合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等多种方式,拓展非遗生存空间,实现“非遗”薪火相传,“宣讲”常态长效。一是造血开源,确保常态长效。成立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出台《周宁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工作实施计划》,开展文化遗产梳理排查和系统保护。针对方言评书、木偶戏、北路戏、搬铁枝等技艺在周宁中断数十年的问题,支持玛坑乡成立首樟杖头木偶剧团、李墩镇成立黄埔北路戏剧团、咸村镇复办桌评戏,加大对牡丹花闽剧团扶持力度,邀请北路戏剧团在鲤鱼溪景区每周定期演出,鼓励各剧团外出商演,并将其列为全县各类重大文化活动“必选节目”,实现长久运营。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由社工组织负责长期聘请老艺人,常态开展演出,让“非遗”技艺在市场环境下“活下去、活得好”。二是进校入园,探索活态传承。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非遗”与培育时代新人密切融合,实现薪火相传。在李墩中心小学成立校园北路戏社团,聘请北路戏剧团演员教授北路戏,开展戏曲广播体操展示等系列活动。在浦源中心小学开展鲤鱼溪“护鱼武术”进校园活动,组建“红领巾小导游队”,开展“童心向党——红领巾小导游比赛”。在玛坑中心校开设少年宫“剪纸”小社团,聘请剪纸艺人为校外辅导员,每周定期开设剪纸课程,组织小学生学习剪纸技艺,开展“不忘初心,再创辉煌——庆祝建党100周年”剪纸作品展等活动。三是吐故纳新,力求破圈传播。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故事等新元素为主题,改进“非遗+宣讲”展现内容,不断扩大其影响力、覆盖面。每年元宵节举办“搬铁枝”民俗文化活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作为重要元素,引得县城万人空巷。结合“三月三”上巳节,开展板凳龙巡游和闽剧展演,场均观众2000多人。举办“云端周宁·茶乡福境”文化旅游节、“永远跟党走”周宁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惠民演出,将闽剧、畲族歌舞、快板、北路戏等党史主题节目作为“主菜”,收到观众广泛好评。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周宁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周宁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周宁新闻
    [更多]闽东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21008503号-2)
    • 公安机关备案号:35092502000015
    • 中共周宁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共周宁县委报道组主办 地址: 周宁县狮城镇北门路1号县政府综合楼一楼
    • 邮政编码:355400  举报邮箱:znw5631966@163.com
    •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电话:0593-5622136
    • 周宁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