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周宁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粮食生产、严禁耕地抛荒撂荒的批示指示要求,深入实施“千名党员干部助春耕”行动,以抛荒耕地整治为突破口,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主心骨,找准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努力耕好“三块田”,筑牢粮食发展根基和底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一、“组织”引领聚合力,开辟复耕“责任田”。针对周宁“九山半水半分田”现状,由县委、县政府发起复耕总动员,调动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在全县兴起“种地潮”。一是吹响“集结号”。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抛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的意见》,下发《关于开展“千名党员干部助春耕”活动的通知》,构建“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联户”三级挂钩整治工作体系,通过“关键少数”带头劝耕,引领“绝大多数”紧密跟进。动员90余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147个村(社区)结对帮扶,认领抛荒田500余亩,并立足单位职能提供资金补助、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农机购置以及机耕路、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二是制定“任务书”。按照“村有清单、乡镇有台账、县有总账”要求,以村为单位对所有地块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并将摸底台账与全县土地确权数据及种植现状进行共享比对,精准掌握耕地种植情况,逐级形成地块信息台账;探索实行“分片负责、分区包干、分类施策”工作模式,统筹各方资源,因村因地定策,逐村建立地块整治台账,明确整治要求、方案和时限,做到责任到人,逐块整治。三是拧紧“责任链”。联合县纪委监委、农业农村局建立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掌握进展情况,跟踪督促问题解决,今年3月以来,已完成抛荒耕地垦复面积2760亩。把“千名党员干部助春耕”活动列为干部年度考核和一线考察识别的重要内容,作为提拔任用、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严格落实镇、村两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将耕地抛荒整治工作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考评和村主干“双述双评双考双挂钩”重要内容,营造干事担当、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二、“党员”冲锋进一线,精耕细作“示范田”。坚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引导党员干部主动下沉一线、担当作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落细落实复耕复种责任。一是加强宣传引导。组织挂村单位、乡镇党员干部、村干部等1500多人深入耕地抛荒村宣讲各级文件精神和惠农政策,为农户算清“经济账”,同时,通过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发放一封信、张贴横幅标语、播放宣传广播等方式,增强农户的主人翁意识,提高遏制耕地抛荒撂荒的自觉性、主动性。截至目前,共发布相关宣传报道50余条,张贴海报410余份,悬挂横幅140余条,发放宣传册1.6万余册,入户宣讲1.8万余人次。二是集结多方力量。以乡镇党委为纽带,联系县内外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非公企业等与村(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促进耕地流转,推动复耕复种。发起“周宁有鲤·邀您来种田”耕地有偿认领活动,邀请县内外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各级劳动模范、社会各界人士等与村经济联合社签订认领协议,灵活采取党员干部带头耕种、委托农户代耕代种、行业专家跟进指导、共享农业发展成果等方式,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截至目前,已打造“干部职工劳动示范片(点)”30多个,邀请县内外个人认领200多亩。三是盘活下派队伍。推出“一对多”片区发展模式,整合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等下派力量700余人,深入挂钩村田间地头开展惠农政策解读、种植技术指导、种植作物选择、种子种苗培育引进、绿色生产技术推广等工作2780余次,举办培训讲座20 余场次,切实解决制约复耕复种的问题难题,其中,仅科技特派员就已开展服务780多次,帮助引进马铃薯新品种30多个。 三、“党旗”飘扬闯新路,打造致富“产业田”。坚持党群联心,整合下派力量,打通销售渠道,推动“抛荒地”变身“丰收田”。一是壮大助农“红色力量”。探索实行土地“返租倒包”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各自的优势,由村党组织牵头,从农户手中返租零散的土地,并在统一规划、布局、建设后承包给企业或是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农产品的附加值。比如,李墩镇东山村党支部组建党员农机服务队助力抛荒撂荒地整治,并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工作模式,依托东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抛荒撂荒地92亩,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二是推出惠农“组合政策”。县财政统筹划拨18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保障农业产业发展。对于涉农项目,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倾斜惠农政策,提供农机、农资采购补助等,比如,抛荒耕地复垦每亩最高补助1000元,水稻、马铃薯100%补贴种植保费;针对抛荒撂荒地复耕复种,依托农村生产要素流转平台,由周宁云上融资担保公司为抛荒撂荒地整治项目实施主体提供专门贷款担保服务,目前,金融助理员已帮助农业企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13家涉农经营主体申请“垦荒贷”,意向贷款金额超600万元,已发放90万元。三是培育利农“多元主体”。创新推出“两个一百亩”计划,每个村由经联社牵头流转100亩,动员其他合作社、种粮大户等认种复耕100亩,有效盘活闲置资源。聚焦土地开发整治、作物规模种植、品牌形象打造、产品线上销售等方面,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模式,鼓励“周宁有鲤”等经营主体党组织融入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2年以来,全县经营主体流转、托管耕地面积达3000多亩,带动复垦农户800多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