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溪畔的荷塘 柳明格 摄 溪口村峡谷上的廊桥 叶先设 摄 秋日的周宁,云雾缭绕山间,溪水如碧玉般蜿蜒流淌。9月17日至18日,由中共周宁县委宣传部、闽东日报社(宁德市文化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2025体验“闽东之光·福聚周宁”文学摄影采风采访活动走进云端周宁。文艺作家、新宁德拍客团成员和新闻记者等组成的采风团,走进古窑、花海、溪畔、古村,用镜头捕捉山城的灵秀风光,以笔墨诠释周宁的人文底蕴,全方位讲述当地生态守护、绿色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奋进故事。现辑录文艺作家们在周宁采风期间的随感短章,以飨读者。 以一场壮怀激烈的战斗丰碑为序幕,以一栋镌刻英魂的沧桑故居作终章,“闽东之光·福聚周宁”文艺采风,将我们引入“三库+碳库”周宁的苍翠深处。 我们漫步于“花开富贵、鱼跃龙门”的浦源古镇,穿行在“薪火相传、四路通达”的泗桥乡街,驻足于“神韵淳江、萄醉你我”的纯池村落,所至之处,皆是勠力同心、奋楫争先的时代新象,如长卷般在山水间徐徐铺展。 月山龙窑,一百九十载窑火不绝,硋器于烈焰中涅槃而生,流光灼灼;高天紫云,屹立于千二百米之巅,雾涌云蒸,人间仙居。溪口如画,诗意不必远寻,栖居即入梦乡;禾溪岸畔,土墙如时光默片,静立于流淌的光阴中,低语着村庄的变迁与坚守…… 这一切,不仅是山水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是热血铺底、信仰着色的壮丽画卷。历史与当代交相辉映,精神与大地彼此照亮。红色基因,如潜流、如长风,贯穿岁月,照亮前路,成就了周宁的气象万千。 ——缪华 紫云村的风是带着甜味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香。青瓦白墙在乳白色烟霭中时隐时现,仿佛被时光遗忘的宣纸画。海拔1200米的村庄,清凉经济正以蓬勃之势,展开“紫云之巅·烧烤与民谣的约会”。秋已至,暑已消,一拨拨旅人还在尽情享受着习习凉意。 溪口村的水总在讲述着故事,卵石被冲刷得圆润如岁月打磨的智慧。虹潭桥下的红鲤倏忽游过,倒影里晃动着明清商贾的繁华旧梦。“万籁周宁观皓月归溪,千般妙景沐仙风入口。”寥寥18字,就让人们感受到溪口村的别样风情。 禾溪村的秋天是如此迷人:“朗天秋水雁鸿声,桂子飘香月最明,金菊篱前争艳色,芙蓉江上闻新清……”古樟树下,老人们用方言闲话家常,仿佛连风都浸染了乡音的温软。 纯池村的挥笔最是大方:“淳江神韵,萄醉你我!”宽阔的胸襟揽下一池秋水,在多彩的韵律中,漾开了幸福的涟漪。夕阳西下,炊烟与晚霞缱绻,山峦化作剪影,俊俏的模样点缀这水墨般的黄昏! ——阮兆菁 在影像力量日益彰显的读图时代,继蕉城、寿宁、霞浦成立闽东日报新宁德拍客团分团后,周宁也随之成立“新宁德·云端拍客团”,恰逢其时,意义深远。这不仅是为摄影爱好者搭建的一个交流平台,更是用现代视角记录历史、传播文化、服务发展的创新之举。周宁,地处宁德高山云端,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蓬勃的发展景象。“新宁德云端拍客团”的镜头即是当代的“史笔”,每一位拍客都是时代的记录者。他们用光影捕捉周宁的绿水青山、城镇变迁、民俗风情、产业新貌,正是在进行一种生动的“影像志”创作,为后世留存下最直观、最鲜活的“信史”素材。期待“新宁德云端拍客团”能真正成为:地方形象的“展示窗”、文化传承的“新载体”、时代发展的“记录仪”和大众参与的“联通桥”,并汇聚各方视野,撷取万千光影,用一张张精美的图片,讲述精彩的周宁故事,传播动人的宁德声音,为谱写“宁德篇章”、坚定文化自信贡献独特的周宁影像力量!——郑承东 用当今节奏,敲响梆子,吆喝着“闽东之光·福聚周宁”的采风号子,走过周宁浦源镇月山古龙窑,紫云村,花鲤小镇、鲤鱼溪;泗桥乡溪口村、下楼、硋窑村;纯池镇禾溪、莲地、纯池村。听山风回颂,溪水咏叹,湖波轻吟,再看书写在田畴之上的日记,这里溢满着乡村复兴的气象。我摘录“龙窑、硋窑永远燃烧着乡村人思变的情怀;禾溪、溪口,清流中泊下的人文如鱼游弋;几粒雨点落入纯池湖中,一圈圈涟漪波纹向外扩大;下楼、莲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那用鲜血点燃的光芒,照亮前程。”这几句,移植到心野田畴里,而后精心耕耘,在周宁乡村振兴文化助力的华章里,有我的一畦绿意。——禾源 秋日午后,周宁县萌源村月山古龙窑,肖家涨、肖永灿父子正打开窑口,上千件柴火烧制的传统硋器一一面世。 硋是介于陶与瓷之间的黑瓷,是中国南方人家常见的生活器物。 周宁县制硋业始于清道光年间,至今有着近200年历史。14岁开始学习制硋技艺的肖家涨已经在月山古龙窑坚守了54载。揉泥、制坯、晾晒、上釉、装窑、烧窑,繁琐的工序,肖家涨重复了数万遍。茶器、盐罐、酒缸等各式硋器,外观质朴却有着实用的内在。 小时候,我时常蹲守在木匠、篾匠等乡村手艺人面前,好奇地看着一根木料抑或一根竹子如何变化成一把椅子、一件竹席,虽然难以学会但却增长了不少见识与乐趣。 许多乡村手艺人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比如磨刀匠、补锅匠、弹棉匠。经常在乡村间行走,惊喜与失落常常相伴而生。 谁来守护乡村的手艺、记忆以及我们的乡土家园?在这点上,我相信,肖家涨是欣慰的,儿子肖永灿不仅传承了他的手艺,并在精进着这种古法技艺。 草木葳蕤,花香氤氲。行走在周宁山水间,我品读着坚守与传承的意义。——吴道锷 一提“云端周宁”,就是一阵清凉,她早已成为避暑的品牌。初秋到这里,抱定的是沁人心脾的凉意与一片清澈的宁静。有人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漫步于鲤鱼溪畔,穿行在莲地村中,身体与灵魂仿佛一同切换至休闲模式,此刻的我拥有了这方山水与风月。 目光借助太阳光影移动,越过田野,走向天际,与云携行,回顾大地与溪流成了根脉;脚步顺应溪流的行走,穿谷走滩,与一个个村庄相遇,村庄成了文化光耀的群星,闪耀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文的光芒。花语的丰富,鲤鱼故事的深远,泥土的涅槃,流水的智慧等,都如晚熟的葡萄,吸足了春日的雨水与盛夏的阳光,一串串地成熟在这块土地上。不仅解暑,更能安放内心的浮躁。 ——陈巧珠 云端周宁,这座全省海拔最高的县城,云是它豢养在天上的羊群。7.8平方公里的芹山湖,与层叠的森林相依,孵化出一群又一群云的孩子。 云落在福建最高的行政村,其名“紫云”,是紫气东来之所吗?吸引人们据此云游;云走泗桥,化作虹潭桥下的滟影,波光荡漾之间,揉碎了孩子们的笑语,还有走桥老人行行复行行的诵经声;云停禾溪,将连绵矗立的土墙望老了,而在那座始建于1941年的禾溪中心国民小学,仿佛还飘荡着恰同学少年的气息;云游纯池,涨满一汪淳江水,般若寺的钟声漫过夜色,广场舞的歌声亮起——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织,寂静与斑斓在同一片天地。——张久升 周宁,在云端,故事在云间漫开。 传承九代的肖家龙窑,在萌源,在月亮山。初开的窑,散出烈火的温,窑变的盏,飘起云纹的裳,用这盏乘紫云的茶,真香。溯着窑火,可触摸硋窑的宋盏;循着茶香,可嗅得北苑贡茶的醇香。硋金、茶银架起木拱廊桥——三仙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本体列入中国“世遗”预备名录。 云端有溪曰,溪口。宽溪窄口聚福,好一个亲水乐园。有老火车慢行溪边,有竹艺馆展示云间。云端有池曰,纯池。古寺廊桥聚福,莲地的葡萄飘出玫瑰的香,有着“妮娜皇后”的雅,撷一颗入口就陶醉了。——莫沽 1200米海拔造就了她在华东繁星般密布的村落中至高无上的地理位置。紫云是一只隐在深山修炼的绿狐,以这里的山水画肤,以物产塑肉,潜心习练“三奇”“三高”绝世武功秘籍,蓄积500年功力,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场红色风暴洗礼,遂脱胎换骨,羽化而成云端仙子。——唐戈 到周宁,首先想到的便是鲤鱼溪。那里曾是人鱼同欢的桃源,二十余载光阴掠过,记忆虽已泛黄,却依旧清晰如诗。 故地重游,旧路依稀。我们循着溪声向前,不觉步入一片初秋的荷塘。偌大的池塘中,荷的家族正熙攘热闹——有的犹擎粉瓣,有的已结新藕,层层浓绿的荷叶将水面铺得风雨不透。偶尔有水鸭子拨开翠影,悠然游过;一两声蛙鸣从深处跃起,更点亮了这静谧的生机。我们走在曲折的栈桥上,看晚霞在天边炽烈地燃烧,恍如走入一幅工笔精细、色彩饱满的图画。 夜幕四合时,光影突现——荷田水幕灯光秀,夏日里的视觉盛宴。璀璨的灯光点亮村野,映照出八百年来“人鱼同乐”的文化传承,为古村注入了现代审美活力。绚丽的灯光秀不仅照亮了古村夜色,更照亮了周宁文旅发展的创新之路。——甘湖柳 在云端千年的遥望与静谧的时光交融,云白天蓝下邀约花海、阳光、茶香、葡萄甜,家乡山水描绘出四季斑斓的画卷如云层舒卷铺展,白云是山水的灵魂,只看白云朵朵便觉岁月静好!曾经以为家乡是云深不知处的远方,如今才懂,所谓乡愁,不过是记忆里那口茶的回甘,是葡萄架下那串笑声的余韵,是看到老房子被修缮时泛起的热意,是听见乡音时突然软化的情愫。风从山那边吹来,带着清茶与葡萄的甜香。我知道,这方被云雾温柔包裹的土地,正在书写新的诗行——不是远离尘嚣的隐逸,而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交响;不是故步自封的守旧,而是传统与现代的琴瑟和鸣。而所有离乡的人,终将在某个云起的清晨或雾散的黄昏,沿着记忆的藤蔓归来,因为他们知道:水云深处,有最暖的灯火,最浓的乡音,最真的归程。——徐华丽 周宁的色调是绿色的。山林茂密,溪水如带,空气清新。云朵似春天的初雪堆砌山头,风吹过,云影波光在水中缱绻,满溪流淌着绿色的深情。这山这水,典藏着太多动人的景致:在浦源,花鲤小溪八百多年安然如故,人鲤和谐成为亘古神话;百亩荷园在夜晚点燃灯光,举行盛大的音乐会,众荷昂首倾听,百虫应鸣,游客流连忘返;在萌源,高山冷凉花卉品种众多,多肉植物以高贵、典雅、欢欣、雀跃的艺术造型,展现蓬勃生机;在纯池,莲地葡萄园内“妮娜皇后”风姿绰约,高山果实独特的味道对外输送澎湃的热情;在泗桥乡,溪口杉林直耸云天,碧绿色的流水荡漾出春的波光;宋瓷的碎片叩响古老土地的千年风韵。水城周宁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山温情,水婉转,拨动岁月温柔,每一处让人心生眷恋。——郑飞雪 大道亲水,水,在这里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妙笔。 浦源鲤鱼溪的水,载着千年护鱼文脉,“人鱼共生”的传说成了文旅IP,游客循水赏游鱼、品古俗,文化底蕴成引流核心,是“以文促旅”。紫云村的水凝作高山云雾,游客踏雾而来,在体验清凉时,也将“云端村落”的景致与记忆传开,是“以旅彰文”。 萌源村古龙窑旁、硋窑村展示馆里,水与土、窑火涅槃出陶瓷文化,非遗技艺借文旅变可体验的文创,古老技艺在旅游中活态传承。最是泗桥乡溪口村,龙亭溪畔的房车民宿、洲渚上的小火车因“水”串起休闲体验,既凭“临水而居”文化引客,又借旅游传扬乡村美学。流水滋养着这些乡村的田园风光,也托起了乡村“农文旅”融合的致富路。——郑玉晶 秋天终归是属于乡村田野的,那些挂满枝头的果实是田野奉献给我们最真实的喜悦。走进云端周宁,对话一幢古屋、赏一片金黄、听一条溪吟,抑或品一串甜蜜,这些藏在日子里的景致,把我们最平凡的岁月变得奢华而浪漫。 在浦源,八百余年岁月沉淀的鲤鱼溪,人鱼和谐,宛如一幅灵动的画卷,古村的古韵与现代的活力在此交融,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泗桥“水文章”做得有声有色,山水之美、人文之韵、产业之兴交相融合,为旅人奉上典雅灵动的旅行体验。 纯池,是一幅古韵与新风交织的山水画卷,千年廊桥、古村遗韵,云端秘境,满是原生态的静谧与灵秀。 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红色土地,在革命的烽火岁月中熠熠生辉。“从未失手的地下交通员”张云盛,“十字架上的英雄”凌福顺,以及众多的老区村,彰显着这片土地上英勇不屈的英雄血脉与历久弥新的红色基因。 生态守护、绿色发展、文化传承,这是新时代周宁人奋进的故事。——卢彩娱 邂逅周宁鲤鱼溪,犹如翻开一册山水写就的千年诗集。雨雾晕染墨痕,溪流自成韵脚,朱砂色的锦鲤在青瓦倒影间游弋,将八百载光阴谱成流动的乐章。古厝为砚,锦鲤作笺,每一尾涟漪都在诉说穿越时空的故事。最触动我的是溪畔的鱼冢文化——当地村民视鲤鱼为家人,世代守护着人鱼共生的生态智慧。这份对生命的敬畏融入溪水,让生生不息的轮回在碧波中获得永恒。这不仅是条溪流,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让人在粼粼波光中照见文明传承的温度。 来到周宁纯池,时光仿佛在这里放缓了脚步。漫步葡萄藤架下,看晨光透过藤梢洒落,薄雾轻抚远山的轮廓。每一串紫葡萄都饱含阳光的甜蜜,仿佛把岁月酿成了醉人的温柔。沿着溪流行走,茶香伴着微风萦绕衣角,在梯田的光影间,总觉得自己与这片山水早已相识。云海偎依峰峦,又落进湖心,让人不禁思考永恒的意义。般若寺的钟声掠过水面,风铃轻响时,漫天流云如无字经卷般舒展。这一刻,“萄醉纯池”不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身心沉醉其间的真实体验。都市的喧嚣彻底远去,只剩山水的宁静与心灵的平和,这份美好值得一来再来。——吴晓霞 行走在周宁的青山绿水间,我的镜头不仅捕捉到云雾茶园的宁静诗意和鲤鱼溪畔的岁月静好,更追寻到一片深植于这片土地的红色血脉。在浦源古村的青石板路上,我仿佛听见了凌福顺烈士坚定的脚步声。 这位周宁英雄在1936年那个黑暗的黎明,面对敌人的枪口,高呼“我虽绝代,革命永不绝代”,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他的故事让每一座青山都承载着革命的记忆,每一泓清泉都映照着先烈的英魂。如今的宁静祥和,正是凌福顺们用热血换来的最好馈赠。 镜头下的周宁,既有千年古村的恬淡生活,也有红色基因的深刻烙印。凌福顺的精神如同这里的云雾,萦绕在山川之间,滋养着新时代的“福”文化。这种“福”,是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家国之福,是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之福,更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精神之福。 这次采风让我深刻理解,“闽东之光”不仅是山水之美,更是信仰之光、精神之光。凌福顺与周宁的青山绿水已然融为一体,化作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林森 文化为魂,产业为翼,看见乡村振兴的万千气象。 当镜头对准我们周宁,从古龙窑当地匠人正在复原宋代制瓷技艺,揉泥、拉坯、施釉的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专注,到紫云村的红色印记、民宿炊烟,鲤鱼溪青瓦白墙的民宿依溪而建,推窗就能看见鲤鱼游弋、古厝错落。从硋窑村的宋瓷古韵窑火虽已熄,但残片上的釉色仍显温润,到溪口村乡村旅游的活力,古桥的石拱、溪边的水车、墙上的彩绘,这些元素串联起“可游、可玩、可憩”的体验,让“乡村游”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触摸到的烟火气。我们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在捕捉乡村振兴的生动脉搏——这里没有千篇一律的模板,只有“一村一特色”的鲜活实践,让文化与产业在山野间开出了振兴之花。 相机里存满了村庄的画面,心中却满是触动。这次采风,我们拍下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乡村振兴的“周宁答案”——以文化唤醒乡愁,用产业带动增收,让每个村落都能守住特色、活出精彩。这些镜头里的故事,终将成为照亮更多乡村的微光。 ——李洪元 金秋白露后,在云端周宁,追云,看云,拍云。 积云,层云,卷云,飞云;淡云,浓云,白云,乌云。云出没无常,云变幻莫测。云,是周宁的灵魂。它飘过千米紫云,拂过千年古窑,流过百年鲤鱼溪,最终停驻在行摄者的镜头里、作家们的笔端。这云,净而静,是生态净土的无声诗行;亦动亦舞,是闲适文旅的生动注脚。它荫翳出避暑胜地清新溪口、缠绕着莲地的高山甜美葡萄园,也氤氲在禾溪桥边,那杯由归乡青年沏出的热茶里…… 多年来,周宁人如云般匆匆行色,奔赴他乡;而今,这云又成了乡愁的信使,牵引着游子踏云而归。也呼唤着一茬茬外乡休闲客奔赴而来。只为这云下的乐土,产业扎根,文脉绵长,生活静好。 云,本不属于谁,却在这里,拥抱了每一个归人。人们带不走一片云,却将云的记忆、云下的日子,打包成一份此处心安的栖息。——刘岩生 □吴韶玮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