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棵树到千亩林,从一个人到三代人,从一家人到整个村,周宁县黄振芳一家人用四十多年的绿色接力,坚定践行“三库+碳库”生态理念,让莽莽山林绿色绵延、“森”生不息——三代人的绿色接力 ▲“七一”前夕,到黄振芳家庭林场研学的党员游客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这里已成为全省首个“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并建起全国首个“森林党校”,研学游客纷至沓来 ▶黄振芳的孙子黄宇斌(左)与团队伙伴在打磨设计的林下文创产品 ▲黄振芳的孙女黄娟娟(中)为到家庭林场参观学习的游客义务宣讲这片绿色山林的故事 ◀黄振芳的二儿子黄传茂在展示家庭林场获得的宁德市首张林业产业经营票证。凭此证,家庭林场还获得“林e贷”综合授信300万元,发展林下经济 ▲看着当年种下的小树苗如今已成大树,黄振芳老人倍感欣慰。这片林,是老人一生的心血 ▲黄振芳的大儿子黄传融在采收林下赤灵芝。这批赤灵芝今年4月刚下种,7月便迎来首次采收。“短平快”的林下增收效益,让他喜出望外 ▲黄振芳祖孙三代人穿行在家庭林场苍翠林间 □ 闽东日报记者 王志凌 张桂汉 图/文 盛夏,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杉树林下的赤灵芝迎来采收。再过20多天,还有20多亩林下紫灵芝也将成熟。望着青翠山林和繁忙的林下丰收景象,年已九旬的黄振芳老人满眼欣慰。 在后洋村,提起黄振芳,几乎家喻户晓。40多年前的后洋还很贫困,那时谁家没钱了,就上山砍树换钱。久而久之,山头荒了,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 穷则思变。1983年初,国家鼓励农民上山开荒种树的好政策传来,心思活络的黄振芳扛起锄头,领着全家人上山开荒种树,成为全县“上山种树第一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短短三年,黄振芳一家铆劲植树造林1207亩。荒山变青山,黄振芳的造林故事在闽东传为美谈,引起了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关注。他先后3次深入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并亲手种下3棵杉树。“闽东的振兴在于‘林’”“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翻开《摆脱贫困》一书,“三库”绿色生态理念震耳发聩,穿越时空指引至今。 伴随着小树的成长,打小跟随父亲在山林间摸爬滚打的黄传融接过管护家庭林场的接力棒。同时利用丰富的林下条件,这些年,他养蜂200箱,种植黄精、灵芝、草珊瑚等中草药约100亩,一年收入10多万元,走出了“不砍树也能富”的新路,青山变“金山”。 祖辈父辈的耳濡目染,绿色传承成为黄家人固有的基因。黄振芳的孙女黄娟娟是周宁当地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也是一名护林宣讲员。在课堂上、林场里,她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游客讲述着一家人守护一片林的故事,传播“三库+碳库”生态理念,让更多人加入守护绿水青山的行列。 “让我们的好产品从林下走向全国。”这是黄振芳的孙子黄宇斌升腾的新创业梦想。2020年,他辞去在深圳的工作,组建“90后”青年团队,用大学所学的设计专业知识,开发设计林下经济文创产品,并成立电商公司,线上线下销售家庭林场及后洋村林下产品,为传统林业赋新能。去年以来,销售产值已近40万元。 三代人,一片绿。在黄家人的辐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上山造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生态农业等欣欣向荣。去年,后洋村村集体收入72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约2.6万元,绿了青山,红了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