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宁新闻网 >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水清景美宜为家
2019-04-08 10:23:59 叶陈芬 王志凌 通讯员 甘叶斌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汤文娟  

航拍视角下的樟源村山清水秀

  春日万物苏醒,正是踏春好时节。驱车沿着屏南县代溪镇黛溪流域前行,只见潺潺清水入河湾,鱼翔浅底鹭鸟飞。从起点樟源村到镇区代淦桥,溪流两岸青山叠翠,间或桃红梨白菜花黄,一路春色无边。

  黛溪在老代溪人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曾是那一代人少年时摸鱼抓虾的小溪,后来却受到环境污染问题的困扰。如今,代溪镇正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包括黛溪在内的辖区重要生态资源。

  2016年,代溪镇启动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330万元,综合整治河道长度约11公里,涉及樟源村、忠洋村、长宦村、代溪村沿线河道。通过清淤整治河道、清理河滩垃圾、新建生态护岸、河滩恢复、新建岸坡防护、硬质护岸改造、滚水坝生态改造等措施,恢复天然河道状态,形成生态浅水景观。

  闲暇时刻,漫步代溪镇区,最吸引目光的要属那整洁美观的防洪堤。溪水缓缓淌过宽敞牢固的河道,倒映着行人、樱花的影子,将“黛水酤镇”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镇里变化很大,环境好了很多,我最喜欢的就是闲时沿河道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代溪镇居民章长发说,早些年,黛溪河道行洪空间被村民农作物和搭盖物占用,不仅影响美观,每逢汛期更是一大安全隐患。如今,随着代溪镇对河道的整治,沿河两岸畅通亮丽,环境日益改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参观旅游,他的食杂店生意也变好了。

  “在生态水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顺应自然的原则,因势利导,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起来,祛滞化淤,固本培元,恢复河流生态环境,着力构建人水和谐、滨水宜居的生态水系循环系统。”代溪镇党委书记陈章铨说。

  基于此,该镇根据黛溪周边生态环境特色以及本河段功能定位,构筑一条生态景观带,将本河段分为三段,分别为峡谷段、镇区段以及支流段,并在沿线建设乡村田园和城郊生态水利4个主要节点,形成“四点三区两带”的总体布局。

  以治水为契机,两年来,代溪镇从镇区到沿岸村庄,都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踏入樟源村,延绵清澈的溪流就勾住我们的目光。溪上,碧波荡漾、小鱼摆尾;溪畔,鹅卵石铺就的亲水步道上,随处可见绿意盎然的景观,绚烂开放的杜鹃花点缀绿荫丛中。更有古色古香的亭台、宽敞的休闲广场、成批的健身器材等,和着村口崖壁上的“隐·野”二字,构成了一幅靓丽的风景画。

  周家精是土生土长的樟源人,在他的记忆里,穿村而过的黛溪是儿时最美好的回忆。“那时候河水都可以直接喝,我们小孩子一到夏天就下河捞鱼、摸螺。”后来长大了,这条溪流却越来越小,杂草丛生、垃圾满河。

  在代溪镇安全生态水系项目建设中,黛溪樟源段成为整治的重点。以营造亲水空间为主,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在溪畔筑起长堤。雨污分流、改水改厕、垃圾转运,一系列的举措让村里的环境卫生变好了,黛溪樟源段也重现水清岸绿。于是该村又依托溪畔地理条件,通过规划设计就地为村民建起休闲后花园,增添休闲好去处……一个崭新的“康养樟源”逐渐成型。

  对于家乡的变化,周家精打心底里感到高兴,他说:“现在我们村河畅、水清、岸绿,时常有游客周末过来踏青,对我们村庄赞不绝口,这让我们樟源人感到很自豪。”

  □ 本报记者 叶陈芬 王志凌   通讯员 甘叶斌 文/图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周宁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周宁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更多]周宁新闻
[更多]闽东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21008503号-2)
  • 公安机关备案号:35092502000015
  • 中共周宁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共周宁县委报道组主办 地址: 周宁县狮城镇北门路1号县政府综合楼一楼
  • 邮政编码:355400  举报邮箱:znw5631966@163.com
  •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电话:0593-5622136
  • 周宁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