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宁新闻网 > 闽东新闻 >
一朵菌菇“绽放”富民花
2019-04-02 10:47:53  王志凌 叶陈芬 通讯员 甘叶斌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汤文娟  

半圳茶树菇专业合作社里,菇农在查看菇筒出菇情况。 王志凌 叶陈芬 摄


  本报记者 王志凌 叶陈芬 通讯员 甘叶斌

  春日的屏南长桥,什么花最美?无疑是朵朵绽放的菌花,它长于菇房,甜在心头。

  3月29日,在长桥镇半圳村茶树菇专业合作社,标准化菇房林立,一个个或已接种或已出菇的菌筒分门别类,齐整摆放在不同菇房里,生机盎然。

  作为远近闻名的茶树菇种植专业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半圳村便利用这里独特的山区自然小气候,发展香菇、草菇、花菇、银耳等多种菌类。经筛选试种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主要种植茶树菇。由于半圳村交通便利,相邻的几个村落村头接村尾、连片集中,茶树菇产业规模化种植,迅速崛起。2008年7月,13位种植大户牵头,半圳茶树菇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踏上了做大做强茶树菇产业之路。

  据介绍,该合作社采取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多元化合作,“聚分制”种植经营的模式。前期做菌棒、培养、接菌时,统一在合作社菌房进行;出菇阶段,则分散至各家菇农手中;到上市时,再由合作社统一销售。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52人、菇棚300多个,种植茶树菇近800万袋,年产值近3000万元,社员人均年收入达6万多元,并带动周边村庄茶树菇产业发展。

  半圳村党支部书记何韵辉告诉记者,合作社带动,茶树菇产业支撑,全村95%的人口都在从事种菇及其关联行业,村人均纯收入达2.2万多元。  (下转第6版)  (上接第1版)产业兴,乡村兴。村里完善基础设施,改水改厕、雨污分离、硬化道路、修建路灯,建设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发展红红火火。

  如何做强做优这一特色产业?在镇党委、政府的扶持下,半圳茶树菇专业合作社斥资建起50个共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菇房,170多万袋茶树菇进入菇房进行出菇管理,与普通菇房相比,生产周期从2年变为1年,茶树菇产出率提升10%至25%,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近85%,每个菇房能为农户增收近万元。同时,合作社还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对接科研院校,培育试种赤松茸、黑皮鸡枞、白芦菇等新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食用菌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目前,已培育黑皮鸡枞菌包45万包、白芦菇菌包12万包,转型升级后劲十足。

  “有产业,乡村振兴才有内生动力。”长桥镇党委书记张肖枫告诉记者,茶树菇种植覆盖了该镇18个行政村中的16个,年产量2亿袋,年产值近5亿元。该镇将此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富民兴村的重点产业来抓,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以扶持,推动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同时,优化食用菌品种结构,通过示范引领,培育新品种,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食用菌产业栽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菇筒、农膜,该镇还培育春旭塑胶、金翼有机肥等多家民营企业,回收利用这些废弃物。其中,菇筒废料用于生产有机肥,菇筒外包装塑料用于生产塑料薄膜,年处理废弃菇筒量约37500吨,生产塑料薄膜成品约4400吨,产值近2200万元;生产有机肥成品约37000吨,产值近1300万元。此举既减少了废弃菇筒对当地的环境污染,又给农户带来了收益,舞起了一条循环发展的“绿色链条”。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周宁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周宁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更多]周宁新闻
[更多]闽东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21008503号-2)
  • 公安机关备案号:35092502000015
  • 中共周宁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共周宁县委报道组主办 地址: 周宁县狮城镇北门路1号县政府综合楼一楼
  • 邮政编码:355400  举报邮箱:znw5631966@163.com
  •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电话:0593-5622136
  • 周宁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