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宁新闻网 > 乡镇动态 >
周宁玛坑:织锦成章,活力山乡华美嬗变奋进新时代 聚焦新宁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乡镇篇
2018-12-19 14:52:56 黄起青 王东东 来源:宁德网  责任编辑:吴芳芳  

微信图片_20181219102207


玛坑茶山 (本报资料照片)

宁德网(黄起青 王东东)周宁县玛坑乡位于该县西南部,距离县城39公里,东北与福安康厝乡接壤,东南与蕉城赤溪镇毗邻,西南、西北分别与该县咸村镇、七步镇相接,全乡地域面积73平方公里,设15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全乡人口1.47万人,森林覆盖率高达80%。

近年来,交通路网的完善加密,给玛坑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村施策,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乡村,依托产业,焕发新面貌,点缀其间。串点成线,又让分散的景点巧妙地融入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中,灿若星辰。

路网升级 打破交通瓶颈

山峦起伏,大路畅通。从周宁城关经纵三连接线至玛坑,用时40分钟。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老路,村民们直摇头。“真是‘十八弯’!以前从城关到玛坑要一个半小时。别说外地人来一趟怕一次,就算是本地人出乡也头疼。”村民汤银芳说。

虽然区位优势显著,但长期以来,交通不便始终制约着玛坑经济社会发展,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人文资源等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能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

好东西进不来出不去,怎么发展?修路,迫在眉睫。为了打破交通发展瓶颈,“十三五”以来,玛坑乡党委、政府坚定信心,铆足干劲,大力实施一批交通活乡项目,先后投入1.01亿元,仅3年间的投入就比“十二五”期间翻了一番。该乡完成了纵三连接线玛坑至咸格段二级公路建设、县道玛坑至福安周华段、宝岭岔至福安周华路口段和普松岔至方广寺道路硬化工程,将8条通村道路单改双,将14个村的通村道路变4.5米至6.5米,打造出“四横四纵”交通网,形成六大出乡路口,逐步构建出通往福安交界、宁德交界、周宁县城“大路网”格局。

宽敞的大路门前过,群众受益。“路好走,坐车不难受,我们出乡的次数也多了,来玛坑的游客也多了。玛坑因为‘路’活了!”汤银芳称赞道。

纵三线建成通车、乡内路网的完善,让玛坑的整体形象得到有效提升,对打造全域旅游,带动万亩茶叶观光园、首章美丽乡村、半岭特色村寨、方广寺以及紫竹造福新村串点成线,融合发展,争创AAA旅游景点奠定了基础。随着沈海高速复线宁德段的建设,该镇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微信图片_20181219102202


玛坑茶农引进先进机械采茶

一村一策 助农精准脱贫

由于地处偏僻,交通制约,长期以来,玛坑群众靠山“吃”不了山,近海却无法受到海洋经济辐射。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乡还有贫困户116户428人及下坑村等4个贫困村。

“精准扶贫任务重,我们一直把脱贫攻坚当作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乡党委书记蔡书定说,为了加快贫困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该乡党委、政府为15个行政村制定了“一村一策”脱贫方案。

驱车行驶在玛坑村至普松岔的道路,不到15分钟即到达首章村。此时,该村党支部书记陈桂清正在村口的茶厂里忙活着。她喜滋滋地说:“今年茶叶行情不错,有很多客商来这里收购,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很高。”

茶叶是首章村的支柱产业,家家户户都有茶园,但因品种单一,农户零散销售,一直以来,茶叶价格持续走低,群众收入并不理想。为改变这一局面,在县茶业局、扶贫开发协会的帮助支持下,陈桂清带领村两委探寻产业发展致富路径,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发动村民改造旧茶园,鼓励茶农改良茶叶品种,并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注册茶叶商标,发展茶叶生产加工。原来“一穷二白”的首章村,将漫山遍野的“小绿叶”变成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茶产业的兴旺,不仅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舒心,也使得村里的1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郑银赐曾是首章村最困难的村民,几年前,为了给儿子治病家中欠下巨额债务,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村党支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将他纳入合作社享受分红,还安排他在合作社务工,年收入达3万多元。他的妻子也被安排从事家政服务,月工资1500元。2016年底,郑银赐主动申请脱贫。

如今,首章村村财收入破“零”增长至30万元,人均年收入由2005年的2200元增长至2017年的1.7万元,从全县知名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脱贫致富“示范村”。

农业发展实现了村兴民富,首章村又谋划起新的产业引擎:依托生态环境和距离不到5公里的方广寺,将“毛竹特色”融入乡村建设,把村里空闲的旧校舍改造成为乡村旅游接待处,修建游客旅游山庄,铺设林中游步道,发展美丽乡村自驾游。

首章村依托茶叶,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喜人变化是玛坑乡因地制宜将村产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相结合的一个缩影。如今,玛坑乡每个村正按照精准扶贫脱贫方案打响脱贫“战役”。例如,依托千亩竹林基地,灵凤山村发展竹业项目,实现稳定脱贫;利用林公宫祈福文化,以杉洋村为龙头,带动长峰村、赤洋村等发展香烛等民俗工艺品,并建设林公文化用品集散中心,结合民俗餐饮等服务业促进农户增收。

与此同时,该乡还联系爱心企业结对帮扶,协调小额信贷,助力产业脱贫;举办各类培训班,设置公益性岗位,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目前,该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11户416人已稳定脱贫,还未“脱帽”的3个贫困村年内可望全部“摘帽”。

微信图片_20181219102145


首章村新貌 李洪元 摄

微信图片_20181219102200


紫竹村造福新村一角 李洪元 摄

造福工程 构建美好生活

沿着宽敞平坦的通村道路盘旋而上,来到紫竹村,映入眼帘的是对比明显的民居,左边是一栋栋依山而建的破旧“吊脚楼”,右边是一排排崭新的房屋拔地而起,中间一条靓丽的景观渠,将旧村与新村泾渭分明地分隔开。

“紫竹村的发展变化,就是从左边到右边,一目了然。”今年60岁的紫竹村党支部书记陈仙禄提起过去的日子,一脸感慨地说。景观渠原来是一道宽约20米的沟渠,也是阻隔发展的“鸿沟”。

每逢台风暴雨时节,“吊脚楼”里的村民总是担心屋后山坡会突然塌方。沟壑,不仅让村民住得提心吊胆,也挡住了村子的“致富路”。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外界,村里的孩子到乡里读书,要步行约5公里。村民的“致富路”就像这条路一样,走起来崎岖而又漫长。

“青壮年都往外跑,原本900多人的村庄,只剩下不足百人。” 陈仙禄说,人都离乡寻求发展,劳动力流失,紫竹村的发展变得愈发举步维艰,地理的鸿沟也成了村民心中的“鸿沟”。

2014年,紫竹村计划申请造福工程,次年在保留原有“吊脚楼”的同时,移山填壑。2016年,紫竹村造福工程正式动工,占地面积42亩,规划建设5排,106户村民递交了申请。在上级资金的补助及村民各方奔走争取、乡贤自筹下,一栋栋72平方米三层半的小楼房拔地而起,周边基础设施和绿化等也陆续完善。

今年,紫竹村充分发挥乡贤带动作用,乡贤陈木成投贫1000万元,用于通村道路的提升拓宽;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采取“企业投资、村委出地、群众入股”的方式栽种草珊瑚、黄精、铁皮石斛等珍贵药材,还发展起生态养殖、高科技饮用水等产业。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都回乡发展,让紫竹村恢复了原有的生气。

“紫竹旧村古村落‘吊脚楼’大多建于清康熙早期,目前已经被列入国家第五批传统古村落,紫竹源运动康养度假区设计方案通过旅游部门审批。”陈仙禄憧憬着,“我们将结合新村发展,以紫竹石佛天然大氧谷为中心,以方广寺和林公宫文化为依托,充分挖掘当地的农耕文化和乡村特色,规划建设文化宫、金丝楠木博物馆、牡丹闽剧文化园、方广祖师佛教文化展示厅等文化项目,将紫竹建成一个集古村观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旅游特色村落。”

除了紫竹村以外,玛坑乡的灵凤山半岭畲族村前宅安置点、上坑安置点、恒山安置点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玛坑乡属低山、丘陵地貌,地质灾害点多,2016年以来,该乡大力推进实施“造福工程”,将散居在边远偏僻自然村和地质灾害点的群众整村搬迁、集中安置,并根据各搬迁点的资源特点,该乡党委、政府确定不同的发展重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截至目前,玛坑乡落实造福搬迁171户606人,累计投入造福工程基础设施建设2100多万元。

微信图片_20181219102205

游客在青葱茶园里留影 黄起青 摄

串点成线 发力全域旅游

“目前,紫竹至方广寺道路已完成拓宽工程。该路段建设通车后,将形成‘千亩生态观光茶园—首章村—方广寺—紫竹村—杉洋村—玛坑村’环形的旅游圈。”蔡书定介绍,环形旅游圈的建成将给沿线及周边的村庄景点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玛坑乡最大的茶园基地——千亩生态观光茶园坐落在玛坑村通往首章村的中间。站在摄影长廊里,在云雾缭绕之中,绿油油的茶园尽收眼底。

作为周宁县茶园面积最大的乡镇,玛坑乡拥有优质茶园1.8万亩,是宁德市“十佳美丽茶园”乡镇之一,有名优绿茶、乌龙茶等茶树品种,在家农民70%依靠茶叶增收。为了进一步挖掘茶产业发展潜力,让农户获得更多盈利,玛坑乡不再单纯满足于茶叶销售,而是将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丰富的茶叶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茶园改造、茶旅一体化、品种改良成为乡镇的发展新战略。

近几年,该乡一边引导茶农提升改造茶园,建成现代茶园2000亩,有偿补贴茶叶品种改良,一边依托千亩生态茶园,建摄影长廊,以茶为针、旅游为线,通过穿针引线,把茶叶种植、生产、销售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引导茶企发展茶叶观光园,打造生态有机茶品牌,研发以茶为主的旅游商品,打造“茶乡之旅”生态观光旅游品牌。

除了茶旅融合发展,玛坑乡还结合千年古刹方广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杉洋村林公宫祖殿,大力打造宗教文化、祈梦文化两张名片。

“每年农历正月期间,林公宫都爆满,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于林公宫祈福。最多的时候一天可达一万多人次。”林公宫祖殿管委会主任詹兴恕说。据统计,仅春节后的十天内,该祖殿的游客人流量达到10万人次,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与此同时,该乡持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戏剧文化、剪纸、木偶等文化底蕴,围绕“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完善乡村民宿、农家乐等,拉动乡村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全方位提升,增强乡村吸引力与竞争力。

“玛坑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我们要把‘村村’连成处处风景,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美丽‘拼图’,让群众在旅游发展中享受到更多红利。”蔡书定满怀信心地说。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周宁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周宁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更多]周宁新闻
[更多]闽东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21008503号-2)
  • 公安机关备案号:35092502000015
  • 中共周宁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共周宁县委报道组主办 地址: 周宁县狮城镇北门路1号县政府综合楼一楼
  • 邮政编码:355400  举报邮箱:znw5631966@163.com
  •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电话:0593-5622136
  • 周宁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