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宁新闻网 > 新闻快讯 >
周宁首章杖头木偶剧——木偶演悲欢离合 匠心续古往今来
2020-08-03 09:03:54 记者 张文奎 通讯员 詹佳伟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詹佳伟  

“未曾启齿先流泪,尊声恩人听分明。难生家住青州府,徐姓家门名凌青。严父务农度生计,慈母刘姓老儒人。苦读寒窗十余载,今别家乡上京陵……”堂鼓声起,长吁短叹,亲切乡音,悠扬唱段……经典杖头木偶剧《扬江奇》就这样在满座期待中拉开了序幕。

日前,由周宁县玛坑乡党委、政府主办的“闽东之光·文化惠民”活动来到首章村,为村民们带来了精彩的杖头木偶剧表演,而这一经典剧种能重回舞台,背后藏着一段传统民间艺人的努力故事。

技艺式微

杖头木偶剧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剧。在古代称“杖头傀儡”,主要以木杖来操纵动作进行表演。就杖头木偶的偶型而言,有大中小三种;就表演形式而言,可分为内操纵和外操纵两种,因地域文化不同,各地杖头木偶各有特色。玛坑乡首章村杖头木偶是周宁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中型外操纵杖头木偶。木偶高80厘米左右,内部虚空,颈部下方接一节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

戏台上,精致的木偶一舞如飞,自如进退,而戏幕后,木偶剧艺人们专注牵引,倾情吟唱,赋予木偶们生命,将故事中的悲欢离合演绎得淋漓尽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台上的淋漓尽致,离不开数十年的匠心苦练。

首章杖头木偶剧团组建于1969年8月,正式成立于1977年11月,主要演出于宁德和福州地区,演出剧目有《扬江奇》《包公下陈州》《唐僧出世》《大闹蛇盘山》等,其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乡村百姓的文化生活。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流失,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隔阂,导致首章杖头木偶剧日益式微,至二十一世纪初,首章木偶剧团解体,木偶表演濒临失传。

“我们的木偶剧有这么多年的历史,大家如果不去学习,以后就不存在了。”杖头木偶传承人郑松锦感叹道。

木偶剧虽起于民间但不意味着“俗”,更不能因为老一辈艺人们的坚守就给它贴上“老土”的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类似首章杖头木偶剧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暂时被保护起来,但若是没有新人去走进它、了解它,将来注定无人继承,遗产终会成为历史的遗憾。

匠心传承

为了让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得以延续,周宁县相关部门对首章杖头木偶剧进行了挖掘与整理。2019年5月,在周宁县委宣传部、文旅局、文联以及玛坑乡政府、首章村委的支持下,首章村木偶剧团重新组团,这门传统技艺才得以传承。

75岁的郑仙然重操旧业,和村民一起再次组建了首章杖头木偶剧团,其中就有他的侄女,杖头木偶传承人郑丽娇。政府部门抢救式挖掘,两代人匠心传承,让首章杖头木偶剧老树发新枝,重焕生机。

郑丽娇从小就对戏剧情有独钟,童年时每有闽剧剧团来乡间演出,她都会搬上一张小板凳,在戏台前看上一天。一颗小小的种子就这样在她的心田里扎根,但是因为现实种种因素,这颗种子过了足足半个世纪才发芽。

重新组建的剧团里,除了郑仙然一辈的老艺人,其他团员均是半路出家,毫无经验,大家都是跟着前辈们一招一式地学,学完各自在家里练。对戏台一直有执念的郑丽娇抓住了这个机会,努力练习,入门后独自摸索,没有配乐她就用平板电脑录音播放,没人唱词她就自己边演边唱,她越演越投入,不到一年的时间,郑丽娇就成了团里的“台柱”。

她将木偶操纵得入木三分,仿佛赋予了木偶生命,艺人用于操控木偶的木杖在她手里成了她和木偶共情的媒介,她开颜,木偶舞袂,她蹙眉,木偶掩泪,人与偶异体同心,表演精彩绝伦,观众连连叫好。问郑丽娇为什么爱木偶剧?她答道:“它们让我实现了戏台梦。”

演出结束后,杖头木偶传承人郑丽娇还向记者展示了她平时在家练习木偶剧的视频,她告诉记者,虽然在台上表演的是木偶,但幕后每一位牵引木偶的艺人无不是全神入戏,剧情每进行到煽情处,她都会为曲折婉转的故事感动得落泪。

团长郑松锦说:“在我童年时代就常看本村木偶剧演出,随着年龄逐渐长大就很少有看到木偶剧表演了。得知要重组剧团的消息,大家一下子兴奋起来,积极了解并收集有关杖头木偶资料,在筹备的一年多时间里,老艺人郑仙然倾注了许多心血,我也搜集各种资料,多次前往泉州、莆田、仙游、福州、柘荣、宁德等地寻找杖头木偶资料。”

“我们举办活动主要是为了宣传‘首章杖头木偶’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国庆等重要节点,开展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传播闽东之光。”玛坑乡党委宣传委员张陈香说。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周宁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周宁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周宁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更多]周宁新闻
[更多]闽东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21008503号-2)
  • 公安机关备案号:35092502000015
  • 中共周宁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共周宁县委报道组主办 地址: 周宁县狮城镇北门路1号县政府综合楼一楼
  • 邮政编码:355400  举报邮箱:znw5631966@163.com
  •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电话:0593-5622136
  • 周宁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